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610教育学专业综合之教育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关键期

【答案】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2.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治,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开展,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3. 学校教育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力法等力-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 活动课程

【答案】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儿童兴趣与动机为课程中心,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它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

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兴趣、动机,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其局限是:课程内容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5. 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萌芽; ②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贝尔一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6. 教育的生产性

【答案】教育的生产性是教育的一种属性。它主要表现为: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要成为生产力,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都需要通过教育。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改进生产工具和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是衡量劳动者质量的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工具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动。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这种变动并在现代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③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要通过教育。教育不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担负着创造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

7. 教师职业道德

【答案】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既受一般社会道德以至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②既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较大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应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和互相尊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有宽广的文化修养。

8.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称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单选题

9. 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 )。

A. 《阿斯蒂埃法案》

B. 《费里法案》

C. 《富尔法案》

D. 《教育改革法》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法国近代教育状况的考查。《阿斯蒂埃法案》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被誉为法国教育史上“技术教育的宪章”。《费里法案》是一部颁布于1881年和1882年、确立法国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三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法案。《富尔法案》是法国议会颁布于1968年的一部高等教育法案,该法案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项办学原则。《教育改革法》是戴高乐政府在1959年颁布的一部教育法,主要规定了法国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实现该目标。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教育问题的提出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B. 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C.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D.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答案】A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 德育

B. 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