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土地资源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统计与土地登记

【答案】(1)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2)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土地权利登记简称土地登记,是确立土地权利的法律依据。世界主要有三种登记制度: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和托伦斯登记制。我国采用的登记制度是权利登记制。

2. "RS"

【答案】英文RemoteSensing 的缩写,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二、简述题

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评价有哪些主要指标? 常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答案】(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评价的主要指标

土地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土地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土地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土地标志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评价的分析方法

①土地综合指标分析基于动态监测得到韵数据经整理后,计算土地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土地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土地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土地标志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和进行的统计分析。

②土地动态分析应将监测得到的数据加以整理或动态数列(土地绝对数动态数列、土地相对动态数列、土地平均数动态数列)后应用动态分析指标(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序时平均数、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③巨地指数分析又称因素分析法,用以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的土地现象总体数量的综合变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获得监测数据编制土地总指数(土地综合指数、土地平均指数)和土地指数体系,并借以进行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推算,以及假定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测定其中一个

因素的影响方面和程度。

④巨地平衡分析是研究土地现象之间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来讲借助于平衡表和平衡图进行分析(单项平衡、综合平衡、联系平衡)。

4.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答案】(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将可变生产要素的追加量相继投入到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将引起递减的边际生产率,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后是这样。因此,连续地把追加资本投入到固定的劳动量中,将引起产量的增加,但边际产量随即下降,然后是按可变要素计算的平均产量将开始下降。不变要素相对于可变要素是减少了,因此,每单位可变要素都有一个数量递减的不变要素与之相配合。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通过生产函数加以具体表达

①第一阶段为边际产量(MPP )高于平均产量(APP )阶段。在此阶段,总产量(TPP )、平均产量一直增加,表明可变投入X 转变为产品Y 的平均比率一直是增加的,但是边际产量却由增加转为下降;

②第二阶段开始于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之时,此时平均产量也开始下降; 在此阶段结束之时,总产量达到最高峰,即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或产值)达到最高峰,而边际产量却降低到零;

③第三阶段开始于边际产量为负值之时,此时总产量、平均产量也开始下降。

5. 农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和方法是什么?

【答案】(1)农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工作准备→资料整理→外业调查→土地分等→面积量算→图件编绘→报告编写→成果验收。

在农地分等中具体包括:计算指定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理论产量)、计算不同质量土地的标准粮产出量总和、以土地利用系数将土地生产潜力修正到现实利用水平、以土地经济系数加以订正,最终反映不同质量和经济条件的土地收益水平。

(2)农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农地质量评价就是农地分等定级。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采用三图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力求不划破行政区界。评价因素包括农地质量、劳动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三方面有关因子。因素权重采用特尔菲法确定。

具体来讲在进行农用地分等时,采取逐步修正的方法,对农用地的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进行农用地定级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因素法、样地法和修正法三种。而且农用地的定级因素都需要采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中的一种进行检验和确定。

6. 简述土地利用调查和分析系统。

【答案】(1)土地利用调查亦称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即通过勘测调查手段,查清一个国家、地区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点,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土地

利用存在问题,总结开发利用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研究,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土地政策,开展国土整治、土地规划、科学管理土地等工作服务。

(2)土地利用调查分析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处理系统是在微机上建立的土地详查数据处理系统,是以地图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采集、存储、更新、分析处理和成果输出的空间型处理和管理的系统,既能处理土地详查数据,完成内业工作; 又可建立土地利用资源数据库,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土地资源信息。

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①地形图或航摄像片调绘数据的数字化录入;

②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录入及DEM 生成;

③牟张航摄像片的正射投影纠正;

④矢量数据的人机对话修改和编辑;

⑤冬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的属性录入及生成;

⑥自动建立图形拓扑结构;

⑦自动计算各类地物的面积,井自动扣除线状地物面积;

⑧自动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⑨各级面积汇总并打印报表;

⑩形成土地利用资源数据库。

7.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和原则。

【答案】(1)土地用现状分类体系

根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现状进行的土地分类,用以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和研究土地利用问题。但它不能替代土地适宜性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也不能据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按两级进行分类,统一编码排列。第一级按照国民经济部门用地构成,划为8个类型; 第二级按照土地利用条件和方式,划分为46个类型。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原则

①利用的相似性

具体来讲,利用的相似性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相似性,用以反映不同地类的基本特性和本质差异,便于土地管理中应用。

②分类的统一性

具体来讲,分类的统一性是指全国各地均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的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有利十全国的统一管理和地区间土地利用的比较分析。

③层次的科学性

层次的科学性体现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体现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层次,层次之间存有明确的从属和逻辑关系,统一编码且不重复,便于资料整理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数据库,实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