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04马克思主义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答案】(1)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应的三个部分,使它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上,各自执行其相应的职能。否则,就不能做到三种循环形式的相互交错和相互衔接,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会发生停顿。
②产业资本一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须各自相继地经历了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并且各自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即不仅要求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 而且还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换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地衔接。其中任何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不能及时转化为其他职能形式,就会造成循环过程的中断。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 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存在下去。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 反之则越快。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在这三部分时间中,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要加快资本周转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 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 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 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
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小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小必更新; 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 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2. 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卞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的说,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对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惟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己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如何理解工资的木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因为:
(1)首先,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时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让渡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2)其次,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3)再次,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劳动力的买卖和其他商品的买卖一样,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和货币不同的商品,人们所注意到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至于买卖的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一般人是不会去深究的。
②从工资的支付形式来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使得工资被看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③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他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④从资本家的立场看,他总希望以尽量少的货币换取尽量多的劳动,以便取得利润。实际上,这个利润是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但是,由于这个差额表现为资本家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的差价,因而资本家就把低价购买和高价出卖看作是利润的源泉,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从工资的实际运动来看,‘是工人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越长,所得工资也就越多; 二是劳动熟练程度不同的工人得到的工资不同,这也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4)最后,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 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答案】(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己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所谓新增投资,又称净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2)投资规模的决定因素
投资规模的决定取决十多种因素,主要的有:
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 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反之,则相反。
②消费率与积累率。消费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消费的比率; 积累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积累的比率,是可供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③社会在一定时一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在物力方面,要综合考虑基本建设物资、能源、交通运输、机器设备等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以及相应的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在人力方面,特别应当注意对劳动力进行普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示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投资效益系数,它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投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