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实务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未达账项

【答案】未达账项是指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对同—项经济业务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所形成的—方已登记入账,而另—方因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登记入账的事项。例如,企业存入银行的存款,企业己登记入账,增加了银行存款,但银行因尚在办理手续,在编制对账单时还未入账以增加企业的存款等。

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致所产生的。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①银行己经收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②银行己经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末付款入账的款项,③企业已经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④企业己经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账等。

2. 相关性与可靠性

【答案】(1)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必须满足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预测价值是指因为投资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以后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反馈价值是指投资者在获得会计信息以后,能够据以修正某些以前的认识;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及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2)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小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的情况。可靠性包括公允披露、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所谓公允披露,即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为依据,能够客观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所谓中立性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该保持—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所谓无重大误述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企业财务的内容; 所谓完整性,要求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问的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 所谓谨慎性或稳健性,是指当存在若干种备选方案时,企业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该从中选择—种不高估企业收入和资产、不低估企业负债和费用的方法,最终确保不高估企业的净资产,也不导致利润虚增。

(3)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但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很难同时兼顾的,如果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往往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往往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以美国SFAC 为代表,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提,但究其背后,还是比较赞成相关性的优先性; 以英国ASB 为代表,认为可靠性优先于相关性,会计信息披露应该从可靠性的信息集合

中选择最相关的信息。

3. 会计主体

【答案】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和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定是法律主体。

二、简答题

4. 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披露。

【答案】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①资产负债表; ②利润表; ③现金流量表; ④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⑤附注。

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装置,是指上市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按照披露信息的动机、内容分类,可将信息披露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其主要内容有:管理者对公司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公司实际运作信息、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法规明确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其主要内容有:公司概况及主营业务、基本财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审计意见、股东及董事人员信息等。

上述基本财务报表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作为财务报表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报表附注与附表,也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一。

5. 什么是收入? 有何主要特征?

【答案】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如下特征:

(1)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

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2)收入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无论表现为资产的增加还是负债的减少,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最终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符合这一特征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企业的收入。

(3)收入不包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入。收入只包括企业自身活动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而不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入。所有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本,在增加资产的同时,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不能作为企业的收入。

6. 如何进行财务报表的一般性分析? 应该掌握哪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答案】(1)对则务报表的分析,一般由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所组成:

①确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标,制订分析工作计划;

②收集财务报表分析所必备的信息数据;

③根据分析目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研究所收集的资料;

④作出分析结论,提出分析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

(2)为了能使信息使用者掌握会计报告各种数据之间的重要关系,通常采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及比率分析法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①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主要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资料为依据,对企业财务状况构成的合理性、利润的构成和现金流量的来源及流向等进行总体的测算与分析,以便从财务的免度发现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②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通常是利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有关相同性质或类别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进而确定差异,分析原因。比较分析法的主要形式有:

a. 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以便分析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b. 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其结果可以提示企业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

c. 本企业实际指标与同行业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对比,从中可以分析企业的现状,以及其在行业中所处位置,并分析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③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揭示经济指标变化的原因,测定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它又可具体划分为:主次因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及连环替代法等。

a. 主次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经济指标的各因素区分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然后对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他因素则花费较少时间,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b. 因果分析法是将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因素,对每个因素再进一步分析,以揭示经济指标变化的原因。

c. 连环替代法是一种因素分析法,它不仅能定性,而且能定量地测定影响经济指标的各个因素对该指标变动差异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经济指标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逐一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