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1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补偿性财政政策

【答案】补偿性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补偿性财政政策为斟酌使用财政政策中的一种,即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思想与以前的平衡预算财政政策思想有很大不同。平衡预算财政政策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它们的思想都强调财政收支的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

与之不同的是,补偿性财政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当均衡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预算起初是盈余,政府可减少盈余甚至造成赤字,如起初是赤字,政府可允许有更大的赤字。总之,按这种思想,政府应当比关心预算平衡更关心经济。

2. 有效市场假说

【答案】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给定当前有关公司的经营前景的信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对公司价值的充分的理性估价。这一假说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

(1)在主要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每一家公司被许多专业基金经理人(例如经营共同基金的人)密切关注。每天,这些经理人监视新闻以试图确定这些公司的价值。他们的工作是在价格低于公司的价值时买进股票,在价格高于公司的价值时卖出股票。

(2)股票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确定的。在市场价格水平上,出售的股份数量恰好等于人们想买的股份数量。就是说,在市场价格水平上,认为股价高估的人数恰好与认为股价低估的人数平衡。作为市场上代表性股民的估价,股票的价值一定是公平的。

根据这一理论,股票市场是信息有效率的:它反映了关于资产价值的所有可得到的信息。当信息变动时,股票价格也变动。当关于公司经营前景的好消息公布时,公司的价值和股票价格都上升。当公司前景恶化时,公司价值和股票价格都下降。但是在任何时刻,股票价格是基于可得到的信息对公司价值的理性的最好猜测。

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含义是股票价格应当遵循随机游走的方式,这意味着根据可得到的信息是不可能预测股票价格的。

3. 通货膨胀税

【答案】通货膨胀税指政府以通货膨胀政策代替增税,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当政府进行货

币化融资,即为扩大政府支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时,将引起通货膨胀。公众为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保持自己所持有的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不变,就需要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增加自己的名义货币余额的持有量。公众的这部分收入就不能用于消费支出。这等于公众将这部分减少的消费支出支付给了发行货币的政府。这就无形中向政府缴纳了一种隐蔽的税。所以,通货膨胀税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持有者为保持实际货币余额不变而遭受的损失。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I 代表通货膨胀税,P 代表价格水平,P -1代表上期价格水平,

M 代表名义货币余额,代表实际货币余额,上期价格水平之差,

通货膨胀税等于通货膨胀率与实际货币余额的乘积。

4.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

【答案】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又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是指加入预期价格后表示产出与价格变动关系的总供给函数,用公式一般表示为:

式中,y 为总产出,P 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参数,为预期价格。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如果价格水平等于人们的预期值,则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否则,随着现实价格水平超出预期的价格水平,产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

代表本期价格水平与代表通货膨胀率。该式表明,

二、简答题

5.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案】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 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检的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6. 除收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 它们如何作用?

【答案】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尤其是短期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0,有时候它会大于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1)利率。传统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刺激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会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更加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必须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一般而言,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对高收入者来说,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则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消费者想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 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则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小。

(4)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

7.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二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案】总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和,它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国外支出即净出口。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对总支出的影响是不同的。

(1)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

税收是政府强制、无偿地从个人和企业手中取得的财政收入,因此税收的变动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政府通过降低税率或一次性减税的方式减少税收,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支出也会增加,对于投资者来说,减税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也促进了投资支出,社会总支出因此增加; 反之,社会总支出减少。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具有反向作用。

(2)政府购买对总支出的影响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和公共项日工程所需的支出等。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