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653艺术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思维
【答案】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艺术思维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现象是用共性概括个性,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 本质是用个性显示共性,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使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即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2. 阎立本
【答案】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尤其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被誉为“神品”。阎立本长于刻画人物神貌,且擅长政治题材,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其中,《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画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阎立本不仅再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和仪态。
3. 精神分析学
【答案】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沦、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一弗洛伊德,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4. 写实
【答案】写实,又称“写实性”,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写实性表现为:①忠实于生活本来面貌,把描绘的目光集中在普
通人身上。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要“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因此,“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如油画《打石工》、话剧《茶馆》、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等,都是根据现实生活塑造的,都以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合乎生活本来面貌的真实性。②艺术家依照现实本身的逻辑真实地描绘现实,“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不相符合”,占支配地位的是生活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作者的喜好和愿望。代表作家作品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羊脂球》等。
5. 表现说
【答案】表现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它与“模仿说”直接对立。“表现说”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为意大利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强调艺术家的主体决定性作用,认为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生命意志的表达和外化。同时,表现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的表现就是直觉的表现,是与外在形式无关的心灵活动。克罗齐美学理论的核心论点就是“艺术是直觉”。克罗齐的表现说把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一种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着力探寻艺术和审美的独特规律,这对后世美学有着重要启示。
6. 造型艺术的瞬间性
【答案】造型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型艺术为了能够以形传神、以静写动,从而在事物运动的动静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瞬间形象,并将其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通过将瞬间闪现的画面,把日常生活当中的典型之处捕捉出来,这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7. 典型人物
【答案】典型人物,又称“典型”、“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 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井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8. 艺术创作方法
【答案】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创作方法贯穿艺术史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等。
9.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10.《艺术与视知觉》
【答案】《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二、简答题
11.音乐小能再现现实世界的物质形式,而长于抒情,那么音乐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音乐表达感情的方式特点主要有: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是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即音乐只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①音乐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
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因为是从作为生活依据的具体情景事件中提升出来的,它就不再是具体的感受,而更加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也可以说,音乐中表现的某种情感不是个别的、特定的,而是这种情感本身。例如表现战争胜利的欢乐,就不只是某一次战争胜利的欢乐,而是比较抽象的、宽泛的,它可以代表一般胜利的欢快情绪。
②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直接的
音乐中如果要表现对于具体对象的爱或憎,对于具体情景的感受或具体历史事件所怀有的情感意愿等等,只有同其他某些艺术类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例如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感情就比较具体化了。但是之所以形成这种效果,是由于歌词对于作为内容的情景、事件等所做的确定性的描述,而歌词是属于文学范畴的。再如音乐在戏剧、电影中的使用,也使音乐表达的感情同场面人物和情节密切联系起来,而变得具体化。
(3)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音乐的听众往往把乐曲中的感情当做自己的感情来体验,仿佛乐曲转移到了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心声”。这种情感体验带有更为直接的、个人的性质。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点,与音乐相结合的歌词常常以第一人称来表述,不仅演唱者而且欣赏者都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