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0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比较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不同点:
(1)两党抗日决心的坚决与否,表明了不同的抗日态度。国民党在纲领中提出了“制止日本侵略”,但没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妥协投降的明确规定,军事上也没有提出战胜日寇的正确战略,政策具有两面性。而共产党在《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了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的方针政策,表现出斗争的坚定性。
(2)国共两党遵循的是不同抗战路线。国民党所奉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规定全国的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实际是阻止各地人民自动起来抗日,取消人民战争;并且没有体现出实施民主政治、组织民主政府的规定。共产党所遵循的是全面的抗战路线,体现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要进行全国的军事、人民总动员进行抗战。
相同点:
(1)都是两党在战时主张的概括。在纲领中,两党对各自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众动员、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通过纲领,两党表达了在民族危急关头抗战的必要性与各自对肩负的任务的认识。这对于鼓舞民众的抗战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有:
①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即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并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
②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1865年到1890同时创办了新式的陆海军。
③为了解决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陆海军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
④在洋务派创办官督商办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些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
⑤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又选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
①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②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③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④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
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3. 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案】(1)革命的胜利说明了买办封建专制政权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可能实现,只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才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旗帜。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又一个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
(4)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具有很大的鼓舞和借鉴性。中国人民为取得胜利而英勇斗争的丰功伟绩,是人类历史的光辉一章。
4. 袁世凯是怎样建立起独裁统治的?又是怎样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建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1913年,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后,他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底,称“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2)失败
①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宣言》,组织武力讨袁活动,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
②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组织了护国战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宣告独立,给袁世凯以沉重打击。
③梁启超激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论述题
1. 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答案】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活动,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等。
(1)社会背景
①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更是遭遇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水旱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阔,受灾人口众多;
②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知识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强大动力。与当代学者更多地将农村、农民、农业作为“问题”看待,关心“三农”问题更多地出于良知,解决“三农”问题更多地是为了防止其破坏性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很不相同,在当时知识界的普遍认知中,农村对国家
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
(2)成果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诚如梁漱溟所言,“南北各地乡村运动者,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但关心乡村,立志救济乡村,则是这些团体和机构的共同点。
(3)意义
①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
②乡村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简要叙述《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自救措施。
【答案】《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自救措施有:
(1)编练新军。袁世凯等在天津小站练兵,张之洞练成了“自强军”,清政府期望依靠新建陆军振衰起弊。
(2)整顿财政。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产生大量对外赔款,清政府财政亏空严重。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清政府在増捐増税,向人民大肆搜刮的同时,又着手整顿财政,令各省督抚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