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是在侵犯之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反应由消极转向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宽恕研究对于学校教育及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大学生宽恕的特点,探讨了大学生宽恕与沉思、责任归因、移情、人格、与侵犯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关系,并对宽恕、沉思、移情、人格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宽恕的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宽恕他人、情境性宽恕和逃避动机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大四学生宽恕他人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而情境性宽恕及逃避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男女生在逃避动机、宽恕行为反应倾向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逃避动机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宽恕行为反应倾向得分男生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宽恕行为反应倾向、情境性宽恕得分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宽恕行为反应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情境性宽恕、逃避动机得分方面显著低于独生子女。
(2)大学生宽恕他人对情境性宽恕、报复动机、逃避动机、宽恕行为反应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关系亲密度、侵犯严重性、道歉对情境性宽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关系亲密度对报复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关系亲密度、侵犯严重性、道歉、时间对逃避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侵犯严重性对大学生宽恕行为反应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沉思对情境性宽恕、报复动机、逃避动机、宽恕特质、宽恕他人、宽恕自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责任归因对大学生宽恕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移情对情境性宽恕、报复动机、逃避动机、宽恕特质、宽恕他人、宽恕自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宜人性、神经质对情境性宽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宜人性对报复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宜人性、外倾性对逃避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宜人性对宽恕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宜人性、神经质对宽恕他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开放性、外倾性对宽恕自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宜人性对宽恕行为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人格特征、沉思、移情与大学生宽恕的路径分析。沉思在宜人性、神经质与情境性宽恕,宜人性与报复动机,宜人性、神经质与逃避动机,宜人性、神经质与宽恕特质,宜人性、神经质与宽恕他人,神经质与宽恕自己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移情在神经质与情境性宽恕,宜人性与报复动机,宜人性、神经质与逃避动机,神经质与宽恕特质,宜人性、神经质与宽恕他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