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2.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3.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仟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
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4.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规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7.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8.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二、辨析题
9. 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答案】该说法错误。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因为,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有两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工人,它仅仅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一小部分,用以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即劳动力的再生产; 另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称之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源泉。
如果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所有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就不会存在剥削关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也就不会存在贫富差距,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工人,并声称这是工人所有劳动的报酬,其目的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10.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2)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劳动只有依附“劳动者”才会存在,因此是不会成为商品的。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身体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1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与物质产品有本质上的差别,商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