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相较之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特殊性是什么?

【答案】(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重要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社会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规律有着自己特殊的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⑤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历史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饿,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2. 试述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主要体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多,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3.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

(2)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

统一的。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 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4.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马克思曾经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4)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二者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生产关系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