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主权
【答案】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国家主权的概念源于法国学者布丹的主权学说。在他的《论共和国》一书中,布丹首次详尽地阐述了他的主权学说。他认为主权是主权者对领土及其居民的最高权力,除自然法和神法之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规则的约束。瑞士学者瓦泰尔被认为是第一个在国际上给国家主权作出确切定义的人。他认为,作为国际人格者的国家,当其独立于他国,自己管理自己,是国际社会的直接成员时,它就是主权者。卞权国家的出现和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国际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过程中的产物。
2. 政治社会学
【答案】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帕累托、莫斯卡和韦伯等人都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兴起以后,政治社会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概括起来说,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即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的,产生出的政治权威又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其主要研究的课题有: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与政治体系和政治对社会的反作用等。
3. 政权组织形式
【答案】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4. 极权政体
【答案】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它打破了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基本界限。
5. “第三波”
【答案】“第三波”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得上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革命”。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③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二、简答题
7. 简述中、西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答案】(1)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①古典希腊、罗马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邦政治,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后期的柏拉图亚里十多德,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以及罗马共和国时代的西塞罗。柏拉图提出了不少重要政治命题,诸如正义、政治德性、政体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更替,这些命题在19世纪甚至当今的政治理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从“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城邦)的动物”这一基础命题出发,系统阐述了关于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类型以及法治等方面的理论。
斯多葛哲学派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的思想家西塞罗已完全摒弃了城邦的概念,并首先对“国家”作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②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以圣·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代表,《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
③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天赋人权、社会
契约、分权制衡等学说以及体现在其中的自然法、自然权利、主权、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观念,成为近代乃至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研究的主导框架。
④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前半叶以历史主义者黑格尔、孔德和马克思为代表,后半叶则主要有“进化论”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梅因和滕尼斯。与17, 18世纪政治研究的路径不同,19世纪思想家越来越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不再是有关人性的假设,而是政治制度和事件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
⑤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b. 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c. 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
(2)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①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政治与教化相互促进,彼此强化,整个社会的自治系统被完全纳入官僚国家的运行轨道,社会知识的功能在于为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其价值在于是否对巩固皇权有利,后者同时决定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解决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此,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和解释礼乐、兵刑、职官、财赋等典章制度。
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衰朽,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的危机促使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在这一时期,政治研究除了从传统中开掘革故鼎新的思想资源外,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西学,试图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一度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介绍进来的。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使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949年以后,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受极“左”思潮的十扰,政治学研究在中国一度被大大地忽视了。1979年3月,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遭到取缔的政治学学科获得了重建的契机。自此以后,中国政治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恢复和发展了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这一阶段中国政治学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学的本土意识在加强,学者们寻求在充分借鉴国外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国自己丰富的理论学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