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农林大学840法学综合(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之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实施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可能涉及哪几种犯罪?
【答案】实施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可能涉及以下三种犯罪:
(1)绑架罪。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绑架罪的构成特征是:
①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 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虽然立法对本罪的绑架的手段行为没有规定,但是,从绑架的含义来说,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为。
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亦可构成绑架罪。
(2)拐卖儿童罪。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①本罪的客体,是人身权利中的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
儿童,指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
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之一的行为。 a. 拐骗,是指采用欺骗、利诱等非强制性手段,将儿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的行为。
b. 绑架,是指采用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强制性手段劫持儿童的行为。
c. 收买,是指以出卖为目的,用货币等从他人处先买下儿童的行为。
d. 贩卖,是指将儿童卖给第三者换取钱财的行为。
e. 接送与中转,是指在拐卖儿童的过程中分工实施藏匿、移送、接转被拐卖儿童的行为。 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备出卖的目的。
以出卖为目的而偷盗婴幼儿的,也可以构成拐卖儿童罪。
(3)拐骗儿童罪。拐骗儿童罪,是指拐骗不满14周岁的儿童,使其脱离家庭或者其监护人的行为。构成要件包括:
①客体为他人的家庭关系以及儿童的合法权益。对象是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
②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不满14周岁的儿童,使其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如以出卖或勒索财物为目的而偷盗婴幼儿的,则以拐卖儿童罪或绑架罪论处。
③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④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动机多为收养或役使。
2. 简述共同犯罪的主体。
【答案】《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同时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此,共同犯罪的主体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一个人单独犯罪,不发生共同犯罪问题。
(2)行为人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
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一个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者一个精神健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和一个由于精神障碍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一个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或者帮助一个幼年人或者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教唆者或帮助者作为实行犯罪处理,被教唆者或被帮助者不构成犯罪。这种情况在西方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正犯,也就是间接实行犯。我国刑法理论上没有间接正犯的概念,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这种犯罪现象。
(3)单位犯罪问题。
由于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因而也可能出现单位共同犯罪,即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犯罪,如甲公司与乙公司共同故意走私,即构成单位走私罪的共同犯罪。同时也可能出现单位和个人共同犯罪,如某甲教唆乙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即构成单位与个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共同犯罪。
(4)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5)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3. 简述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
【答案】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包括:
(1)原则上以犯罪的同类客体为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有利于把握各类犯罪的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我国刑法分则原则卜根据同类客体而把犯罪划分为十类。
(2)总体上按照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对类犯罪进行排列。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十类犯罪主要根据各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加以排列。刑法分则第三章至第十章的排列,基本上也是按照社会危害性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的。但是,这种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只是就总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后面一类犯罪中的所有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都比前一类犯罪中的每一种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要轻。
(3)在每一类犯罪中,具体犯罪大体上也是按照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并适当考虑犯罪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上由重到轻依次进行排列的。与此同时,刑法分则在排列具体犯罪时,又考虑了具体犯罪之间的内在联系。
(4)对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基本上依据犯罪侵犯的主要客体进行归类。如果某种犯罪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客体,刑法分则就根据该犯罪侵犯的主要客体将其归入不同的类罪。
4. 叛逃罪与背叛国家罪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叛逃罪与背叛国家罪都具有出卖、叛离国家的性质,两者的主体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两者的不同包括:
(1)主体的范围不同
虽然两者的主体都只能是中国公民,但叛逃罪的主体仅限干我国国家机关下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下作人员,而背叛国家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中国公民。
(2)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不同
叛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而背叛国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二、论述题
5. 如何理解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
【答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只是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法律根据。要实际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还必须存在一定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只能是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因为只有这种事实才能够决定犯罪的成立。因此,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的惟一事实根据是犯罪构成事实。在说明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的事实根据之后,应当进一步说明决定刑事责任程度的事实根据。
就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事实根据而言,并不限于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是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基本的和重要的根据,但还不是唯一的事实根据,因为除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以外,在犯罪案件的客观、主观、主体以及其他方面,都还存在着一系列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因而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事实,例如犯罪客观方面的犯罪手段、犯罪工具、时间地点、犯罪对象情况、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大小等情况,犯罪主观方而的犯罪动机、犯罪意志坚决程度等情况,犯罪主体范畴的犯罪人一贯表现、犯罪人有无犯罪前科和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犯罪人有无特定身份和职权等情况,以及犯罪以后的犯罪人是否逃跑,是否拒捕,坦白或自首与否及其程度,有无立功表现等情况。
由此可见,符合犯罪构成事实以外的这些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事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刑法明文规定的“量刑J 清节”和刑法要求量刑时适当考虑的“酌定量刑情节”。但是,应当明确,这些情节之所以对量刑起作用,首先在于它们是决定刑事责任程度的情节,它们是通过对刑事责任程度的影响进而对量刑起作用的,因而,准确地讲,这些情节是决定刑事责任程度的情节。总的来说,刑事责任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但犯罪构成以外的反映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事实以及人身危险性程度的事实对于刑事责任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既是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的惟一事实根据,又是决定刑事责任程度的主要事实根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