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809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什么是心智模式。

【答案】心智模式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指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而这种短暂的心智模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后,会逐渐影响长期根深蒂固的信念。具体内容如下:

(1)彼得. 圣吉认为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假如没有认知上的心灵地图,人类无法探究这个复杂的世界,而所有这些心灵地图在本质上都有其缺陷。

(2)心智模式、心灵地图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一种隐含很深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思想观念经常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无时不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同样的人和事,用不同的心智模式去观察和对待,结果常常会大相径庭。

(3)在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却十分艰难的修炼。对一个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比较定型的成年人来讲,改变旧习惯尤其是改变心态绝非易事。改善心智模式的任务,就是“找到改造玻璃镜片的方式,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的新心智模式”。

2. 简述计划的性质。

【答案】计划的性质包括: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生存的价值和存在的使命。决策活动为组织确立了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并且进行了实现力一式的选择。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因此,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各项计划工作都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决策工作确立了组织生存的使命和目标,描绘了组织的未来,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的道路,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的计划工作的特点和广度都不同。计划工作的普遍性中蕴含着一定的秩序,这

种秩序因组织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主要的秩序表现为计划工作的纵向层次性和横向协作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可以用计划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来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在计划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制定和实施计划的成本及其他连带成本来衡量效率。在衡量代价时,不仅要用时间、金钱或者生产等来衡量,而且还要衡量个人和集体的满意程度。实现目标有许多途径,必须从中选择尽可能好的方法,以最低的费用取得预期的成果,并保持较高的效率。计划工作强调协调和节约,其重大安排都要经过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使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合算。

3.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答案】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李维特首先提出来的。产品在寿命周期中通常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四阶段。在不同的寿命周期阶段,产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企业应据此采取不同的产品开发对策。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对管理者的启不包括:

(1)对于投入期的产品成本,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和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并据此对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完善; 同时,企业广泛展开促销活动,以激发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注意、兴趣以及消费欲望,以迅速打开销路。

(2)成长期是产品开发的决定性阶段,企业应努力稳定产品质量,精心维护产品声誉,加速扩大生产能力,组织好销售工作,保证充分供应,绝不使产品在市场上脱销,谨防竞争对手乘虚而人。

(3)产品经过成长期逐渐趋向成熟,成熟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产品开发和经济效益的大小,因此要尽可能延长产品成熟期的时间。为此,要努力降低产品成本,争取价格优势,以维持市场占有份额; 同时还要加强广告宣传和用户服务工作,在不失去老客户的同时,努力扩大新用户,最根本的措施是对老产品进行改造,以提供具有活力的更新型产品,形成市场和用户扩张的新势头。

(4)对于处在衰退期的产品,企业应积极转移市场,努力在新的地区开拓对该产品的需求,或在不改变产品基本结构和性能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用途,开发新的用户,力求在新的领域代替其他产品,以使产品起死回生。如果发现衰退产品既无新用途,也无新市场则应当机立断,有步骤地迅速将其予以淘汰。

4. 描述控制的过程。

【答案】控制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

(1)确立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确定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关十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 资源投入; 组织的活动。选择控制的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 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 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工程标准。

(2)衡量工作成效。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5. 什么是组织生命周期? 简述各阶段的特点。

【答案】组织的生命周期是指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过程。格林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5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有其特点。每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如图所示。

(1)创业阶段

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与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市场,掌握整个组织的活动与发展。这些创业者一般属于技术业务型,不重视管理。随着组织的发展,管理问题日趋复杂,使创业者感到无法以个人的非正式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到了创业期的后期,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产生“领导危机”。

(2)聚合阶段

这是组织的青年时期。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扩大,职工情绪饱满,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锤炼,自己成为管理者或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这时,为了整顿正陷入混乱状态的组织,必须重新确立发展目标,以铁腕作风与集权的管理方式来指挥各级管理者,这就是“靠命令而成长”。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中下层管理者由于事事都必须请示、听命于上级而逐渐感到不满,要求获得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但是,高层主管己经习惯于集权管理,一时难以改变,从而产生“自主性危机”。

(3)规范化阶段

这是组织的中年时期。这时企业已有相当规模,增加了许多生产经营单位,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如果组织要继续成长,就要采取授权的管理方式,采用分权式组织结构,容许各级管理者有较大的决策权力,即“靠授权而成长”。但是日久又使高层主管感到,由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