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北理工大学y02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薪酬水平

【答案】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员工从公司获得的总体收入规模。一般而言,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因素有:①受教育程度。薪酬一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②工作经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和工作经验成正比。③年龄。④行业背景。技术含量较大的行业的平均工资要高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的工资。⑤个人素质。这是决定个人薪酬的最重要的因素。

2. 战略业务单位

【答案】战略业务单元是公司中的一个单位,或者职能单元,它是以企业所服务的独立的产品、行业或市场为基础,由企业若干事业部或事业部的某些部分组成的战略组织。战略业务单位必须在公司总体目标和战略的约束下,执行自己的战略管理过程。在这个执行过程中其经营能力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会得到加强,也可能会被削弱,这取决于公司的资源分配状况。

3. 微观(具体)环境

【答案】(1)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一般是指企业市场营悄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即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对,一起构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包括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主要有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具体环境对每一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相对,一起构成组织的外部环境,即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

4. 行为定位计分法

【答案】行为定位评分法(behaviorallyanchoredratingscales , BARS )又称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由美国学者史密斯(P .C.Smith )和德尔(L.Kendall )于六十年代提出。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计分的考评办法。它将关键事件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张行为等级评价表可以发现,在同一个绩效维度中存在一系列的行为,每种行为分别表示这一维度中的一种特定绩效水平,将绩效水平按等级量化,可以使考评的结果更有效,更公平。

行为定位计分法的步骤包括:①进行岗位分析,获取关键事件,以便对一些代表优良绩效和劣等绩效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 ②建立进行评价等级。一般分为5~9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确切定义; ③对关键事件重新加以分配。由另一组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做出重新分配,把它们归入最合适的绩效要素指标中,确定关键事件的最终位置,并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④对关键事件进行评定。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登记划分的正确性,由第二组人员将绩效指标中包含的重要事件有优到差,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⑤建立最终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5. 企业的社会责任

【答案】(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包括:①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②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2)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①纯经济观

纯经济观是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运作,认为公司管理当局的任务就是设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来组合各项生产资源,使生产成本最低,同时将产品卖给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顾客,使企业的利润最大,而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②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除了取得一定的利润外,还应为基本相关的利益群体承担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3)企业与管理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①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②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③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④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⑤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准确地汇报财务状况; ⑥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

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6.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7. 人际技能

【答案】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并成为三大管理技能,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三种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管理者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简答题

8. 组织层面的变革阻力有哪些?

【答案】组织层面的变革阻力主要包括:

(1)结构惰性。指组织拥有内在的机制保持其稳定性。当组织面临变革时,结构惰性就会充当反作用力,努力维持原有的稳定状态。

(2)有限的变革关注。组织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在变革时不可能只对一个子系统实施变革而不影响其他子系统。所以,在子系统中进行有限变革可能会因为更大系统的问题而遭受抵制变得无效。

(3)群体惰性。即使个体想改变自己的行为,群体规范也会成为抵制变革的约束力。

(4)对专业知识的威胁。组织模式的变革可能会对特殊群体的专业知识构成威胁,那么该群体就会抵制对他们造成影响的威胁。

(5)对己有权力关系的威胁。任何决策权力的再度分配,都会威胁到组织长期以来己经形成的权力关系,那么这些权力关系就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6)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组织中控制一定数量资源的群体,为了避免变革对他们所控资源的影响,常常成为变革的阻力。

9. 图示沟通过程,并简述管理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时的沟通技巧。

【答案】(1)沟通就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但管理学意义上的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过程可以通过下图反映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存在着一个发送者和一个接受者,即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受方。其中沟通的载体成为沟通渠道,编码和解码分别是沟通双方对信息进行的信号加工形式。信息在两者之间的传递是通过下述几个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