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有哪些?

【答案】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其最好的例证。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已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 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2. 人们能否通过大众传播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和互动? 如果能,怎样实现? 如果不能,为什么?

【答案】大众传播能够实现群体之间的共享互动。

(1)当下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网络技术高度进度,技术的进步使得传播能够广泛进行,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业能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人们的手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使得信息共享成为易事。

实现途径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息进行大规模的报道,来控制。

(2)实现途径,具体如下:

①需要所有的媒体进行合力宣传和报道,使信息能够到达各个阶层,而不使得有些阶层不能够得到信息而出现信息闭塞。

②要更好区分媒体定位,划分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使受众能够清楚理解信息的含义,达到有效宣传的目标。

③还需要不同的群体自身积极主动去沟通去填补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

3.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答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分内应做的事情或应当完成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或应争取达到的标准,或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而应承担的职责。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契约性责任

这是新闻传播者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意识到自己是新闻队伍中一员,并要努力为这一队伍争光。新闻传播者的责任主要有: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搜集反馈。六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者的契约性责任。

(2)社会性责任

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①新闻传播媒介具有无害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危害。它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争论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与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尽力,即站在受众的立场,为受众着想,为受众说话,为受众谋利,为受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有时甚至要与公众一起同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斗争。

②记者应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一切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引发民族纠纷或带来消极性后果的新闻传播都应在禁止之列。

③对丑行和毒害不加痛斥而保持沉默,也是不容许的和不负责任的。

(3)法规性责任

国家的法律规定的记者的责任,比如“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污蔑社会制度、煽动民族仇恨、鼓动社会动乱的传播活动’夕、“不得侮辱和诽谤”等。

(4)国际性责任

新闻传播实际上已成为越过国界的跨国传播。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承担一系列国际性责任。遵守国际法准则和履行大众传播中的国际性责任,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4. 简述媒介批评的内容和力一法。

【答案】(1)媒介批评的含义

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一一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2)媒介批评的内容

①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

a. 文化层面。这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与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如传播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的

社会功能等。

b. 本体层面。这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这方面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传播工具研究、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等等。

c. 现象层面。这是指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各种信息一一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经济信息、文艺节目、商品广告、流行歌曲和时装表演等等。

②狭义的媒介批评,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的批评。

(3)媒介批评方法

①以评判(evaluation )作为求知的方法。大众传播媒介不是一套“客观的”或中性的事实,而是社会成员主动的创造,其中隐含着信念和目的。因此,在批评大众媒介时,分析和阐明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指导和解释生活的意义。

②以解释(interpretation )作为求真的方法。大众媒介产品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但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经过了精美的“包装”,使特定的意识形态被掩埋。批评家揭示与剖析表层信息背后的意义和内在的涵意。目的在于使一般的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

③以批判(Criticize )作为求善的方法。本质上,媒介机构是工业与商业的组织,以工厂装配线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目的是扩大利润。批评家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批判,以否定性的思考,透视媒介中的物化关系,激起受众独立判断能力,使其避免沦为商品化媒介下的牺牲品。

5.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夕,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