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宁波大学外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学位]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何说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答案】之所以说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原因在于:

(1)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品质

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 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这些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

(2)转益多师、兼备众体

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粟、曹植等。五七言律诗则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 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而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叙事的同时又有着意境之美。

(3)语言意象方面的一脉相承

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例如,他的《杜鹃》《石龛》诗,显然受到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的影响。《晚登瀼上堂》“江流静犹涌”,来自阴铿“大江静犹浪”。《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来自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浪中生”。《艳曲》“江清歌扇底,影旷舞衣长”,来自庾信“绿珠歌扇底,飞燕舞衫长”。《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昔如水上鸥,今如置中兔”,来自鲍照“昔如鞲上鹰,今如槛中猿”等等。意象的启发引起联想,产生类似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前人诗歌成就的熟悉与有意的吸取。他非常推崇曹植和建安诗人,推崇陶渊明和谢灵运,特别是阴铿、何逊,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对于陈子昂、初唐四杰、孟浩然、王维、李白,他更是推崇备至。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历代学者也都对其及其创作给予了颇高评价。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

人之所独专矣。”宋人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2. 简论明代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答案】明代的俗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明代文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①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首先,传统压抑通俗文化的政策遭到破坏。明初虽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帝王出于享乐的需要,对戏剧、小说等都有浓厚兴趣,明代中期以后朝廷大臣、文人名士也都开始爱好俗文学,这在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其次,俗文学的价值得到肯定。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是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开始的。他们都赞扬民间歌谣,李梦阳还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后来,李赞、袁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等人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偏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和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等因素结合在‘起,自然地促进了小说、戏曲和各类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②小说创作的繁荣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章回小说交相辉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小说”话本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 文言小说在话本化的道路上也有新的变化。

③戏曲创作的繁荣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明代中期以后的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土骥德、吕天成、高濂、周朝俊、冯梦龙、祁彪佳、吴炳、袁于令、孟称舜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他们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 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 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了小同流派争奸斗艳的局面,创造了明代戏曲的一个黄金时期。南戏传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北曲杂剧的蜕变,使杂剧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重新焕发了光彩。

(2)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①对文学情感特征的高度重视。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俗文学一般都“绝假纯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往往成为主情论者的“样板”,于此加深了他们对于文学情感特征的思考和认识,并以此来作为批判“假文学”的武器。

②对文学“虚”“实”关系的清晰认识。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主要建筑在诗论文评的基础上,重在诚、真、信、实,反对浮、夸、虚、幻,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而戏曲、小说与诗歌、散文不同,‘已们描绘的故事与人物大都是虚实相间、真幻互出,多有艺术虚构。

③对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初步关注。宋元以前,由于长篇叙事作品并不发达,故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也比较缺乏。明代戏曲、小说的繁荣,促使人们对于有关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的问题予以关注。比如土世贞评《琵琶记》云:“各色的人,各色的话头,拳脚眉眼,各肖其人,好卫浓淡,毫不出入。”

④对文学语言通俗易懂的注重。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张旗鼓地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是随着白话小说的繁荣而兴起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名就突出了“通俗”两字。明代文学家对于语言通俗化的注重,不但对当时俗文学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特别是晚清文学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代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发展迅速,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俗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明显地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而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也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3.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答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骄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就形式言,是由骄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1)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骄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①“文以明道”说

“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反因袭,贵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