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文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2.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3.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4.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二、简答题

5. 谈谈对“文本”与“作品”两个概念的理解,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文本”与“作品”

①“文本”

“文本”又称“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

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②“作品”

“作品”是伊瑟尔在批判形式主义文本中心论的同时,改造了文本的内涵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作品是读者、文本以及双方的交流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文学阅读的有机整体。文学作品是文本交流过程本身; 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现象学文本的意向性特征。文学文本是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加才得以实现。

(2)“文本”与“作品”的主要区别

①性质不同

文本是低级的,同时也是基础的,因为它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作品是高级的,其特征是形象和象征,给各种不同的阐释留下了空间,因为它代表了精神。文本即作品的现象,是语文学的范畴; 作品则意味着精神、美感、深度等等。

②层面不同

“文本”与“作品”处于不同的层面,作品总是意味着文本的“彼岸”,意味着比文本更深邃的地方。当某一个书写的产物被称为“作品”时,也就意味它有某种超出文字本身的东西获得了承认,正是这种东西让人们把它称为“文学作品”。

6. 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姗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即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

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鹜。《申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

就构思方式而言,刘祝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

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

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姗认为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物”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外界景物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是不可能“神与物游”的。

(4)从神思和语言的关系看,神思受到语言的制约

言象意三者,刘栅在这里偏于“辞不达意”的观点,如何处理“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矛盾,他除了指出多加积累学识和多加练习而熟练创作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他一方面指出只有人理论家大作家才能阐述创作妙理和写作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这是微妙的,即使是大理论家、大作家也“有口难言”。这里体现了刘拐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态度,提出了关键在于“博而能一”。“博”指丰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一”指丰富的情意中能够贯一的部分,这部分构成文思。

刘祝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像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感情的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7. 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答案】(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8. 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审美理想的含义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 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2)审美理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