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

【答案】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 日语的表音符号平假名是根据中国汉字的_____演化而来的。

【答案】草书

【解析】平假名是日语中表音符号的一种。平假名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为日本女性专用,后随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流行而使得日本男人也开始接受和使用平假名。

3. 汉字结构体现了_____精神和人体本位精神。

【答案】写实主义

【解析】汉字结构体现的精神:①写实主义精神,象形字是写实性的,它们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的,会意字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②人体本位精神; ③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4. 司马迁《史记》从_____开始记史。

【答案】黄帝时代

【解析】《史记》共130篇,记载犷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且《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5. 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中出生于元代的是_____。

【答案】赵孟姬

【解析】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顺,其中欧、颜、柳三人都是唐代人,只有赵孟顺是元代人。赵孟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篆隶行草无所不学,集晋唐书法人成,代表作有《仇愕墓碑铭》、《兰亭十三跋》、《度人经》、《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二、名词解释

6.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诸子百家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7. 南陈北崔

【答案】南陈指的是明末画家陈洪缓,北崔指的明末画家崔子忠,二人均擅长人物画。“南陈北崔”又以陈洪缓最负盛名。陈洪缓号老莲,在卷轴画创作与版画创稿方面卓有建树,重要版画作品有《九歌图》、《水浒叶子》(叶子是行酒令用的酒牌)、《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插图》等。所绘人物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设色以艳衬雅,水石并用,富有装饰意趣。出神入化,尤善“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时辈的装饰意匠。陈洪缓还擅长工笔与写意花鸟,作品有《杂画册》、《莲石图》等。崔子忠所画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擅白描人物,颇有新意,代表作有《伏生授经图》、《云中玉女图》等。在人物画创作中,南陈北崔揉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

8. 南北宗论

【答案】南北宗论是晚明士大夫文人画家董其昌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山水画的不同风格的理论。他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出身把山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他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位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米家父子至元四家为南宗; 赵伯驹、赵伯啸和李、刘、马、夏为北宗。董其昌极力推崇南宗为画家正统,贬斥北宗为行画家。“南北宗论”在绘画中尚率真:轻工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默刻画。在理论上董其昌加推崇南山水,使他进一步提纯了“南宗”山水画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u 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其结果便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圈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

三、简答题

9. 以四合院和其他传统民居形式为例,简述其中的民俗意蕴。

【答案】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的民俗意蕴主

要表现为:

(1)四合院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处于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屋,堂屋的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2)干栏式住房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①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②房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拦,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透风状态。

③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诺族还有大房子的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遗留。

(3)竹楼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

①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力一;

②竹楼房中必有火塘,这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已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4)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①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 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一类型。

②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