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看待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 对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看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验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对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看法如下:
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一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②对学生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 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④对教师的看法: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2)对实际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知识外,
更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促进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④在采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时,应避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否定教师的作用。
2. 加涅把学习分为那几个阶段?
【答案】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在有些场合下,学生最初并没有受达到某种目的的诱因所推动,这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知觉。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 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是指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如果教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进程而减弱; 有些信息因长期不用会逐渐消退; 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新旧信息的混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
(5)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回忆或信息提取阶段最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
习者。
(6)概括阶段
学习过程有一个概括的阶段,即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
(7)作业阶段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己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个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 同时,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的,教师需要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
(8)反馈阶段
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时,教师应给予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教师在提供反馈时,不仅可以通过“对”、“错”、“正确”或“不正确”等词汇来表达,而且可以使用点头、微笑等其他许多微妙的方式来反馈信息。同时,反馈并不总是需要外部提供,它也可以从学生内部获得,即进行自我强化。
3. 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学习的统觉形成说是赫尔巴特在洛克的“心灵白板”论的基础上,在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系统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
①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领域,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越多样,观念体系越广泛,新旧知识的结合就越紧密,知识就掌握得越好。
②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就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
a. 明了阶段,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作准备;
b. 联合阶段,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观念团;
c. 系统阶段,经过联合的阶段后,观念团之间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联合,使之系统化;
d. 方法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生应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能否在各种关系中识别所学知识,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学生还应根据实际条件,把所学知识重新加以组合,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熟练和牢固。
(2)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的影响在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形成说的基础上,他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