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校本管理

【答案】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等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以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校本管理的首要特征就是学校在财政、人事、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校本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共同决策,强调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关的校本管理活动,包括经费使用、人员聘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等。

2. 教育的生产性

【答案】教育的生产性是教育的一种属性。它主要表现为: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要成为生产力,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都需要通过教育。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改进生产工具和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是衡量劳动者质量的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工具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动。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这种变动并在现代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③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要通过教育。教育不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担负着创造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

3. 美育

【答案】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 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教师职业道德

【答案】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既受一般社会道德以至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②既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较大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应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和互相尊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有宽广的文化修养。

5. 美育过程

【答案】美育是通过各种形态的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进行的,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6. 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

7.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称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8. 研究性学习

【答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 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简答题

9. 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

【答案】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包括:灵活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兴趣性; 自主性。

①灵活性。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程表进行的,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形式。课外活动则不同,它不拘一格,灵活生动,如活动形式十分活泼,讲求实效,参加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方式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②开放性。与课堂教学相比较,课外活动另一个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因此,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生活领域,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

③综合性。课堂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因此它能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智力才能的机会。即使是学科性的活动也不同于课堂教学; 它更注意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④兴趣性。学生参加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要遵循教学计划的统一规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⑤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较,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组织、自主开展的。可以说,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他们是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起着重要作用。

10.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案】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