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理论综合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3.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4.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二、简答题

5.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案】以鲁迅为例,其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

真性。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6. 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联系

①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必须以对作品、对形象的具体欣赏和感受为出发点,从观念出发而不从具体的作品和形象出发的批评不是正常的或正当的批评。

②高度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审美判断力是批评家从事批评活动的基本条件。深刻的、独具创见的批评,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家欣赏和把握作品的深度和获得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的程度。

(2)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文学欣赏是为了在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 文学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自己的感受,即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各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②程度不同

文学批评对作品的把握,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比在欣赏活动中要更为深刻和深化,它是对欣赏活动的超越。因此,它能够帮助和引导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

③特点不同

文学欣赏中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 而文学批评则不允许主观偏爱的介入,它要求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这不是说文学批评中不存在主观性,而是说批评中的主观性不像在欣赏中那样表现为个人偏爱,而主要是表现为批评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错误。

④范围不同

文学欣赏的对象只是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此外还包括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等等所有的文学现象。

⑤思维方式不同

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文学批评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

7.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南宋范希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兀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虚境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下,这就形成犷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

8.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

【答案】文学话语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文学家提炼加工后、藉以集中传达审美意识的语言。文学话语既具有语言的基本特征,又具备高度的艺术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社会职能已从单纯的传递信息转变为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口常话语、科学话语的区别表现为:

(1)文学话语符合艺术逻辑,日常、科学话语符合事理逻辑

英伽登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组织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文学话语是文学作品的最外层,也是读者最直观地接触到的一个层面。艺术世界是诗人、作家虚构的模拟世界,尽管它来自客观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因为它已经融入了诗人、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往往超出现实世界。因此,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它符合艺术氛围中的情感逻辑。

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和科学规律的检验,并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规则。

(2)文学话语侧重表现功能,日常、科学话语侧重指称功能

文学话语侧重于表现功能,意义复杂多向,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才能把握。文学话语常常因其注进了文学家的心理内涵,往往托物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呈现出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侧重话语的指称功能。指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用来指称客观事物的功能,意义往往单一,它主要由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所确定和传达。表现功能是指话语符号表现说话者心理状态、情绪倾向的功能。

(3)文学话语侧重陌生化,日常、科学话语侧重常规化

文学话语的陌生化,是指在很多情况下文学话语并不是马上就能看明白。因为这些话语常常打破常规,或者使用一些不为人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在经历一番思索后,深感其妙。这是文学话语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而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相对文学话语而言,则是自动性的、常规化的,一听就能理解,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