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2 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3 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3 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45

一、名词解释

1. 新秧歌剧

【答案】新秧歌剧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产物,它在借用旧秧歌剧的基础上,改造了旧秧歌剧,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己经在陕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旧秧歌剧迥然不同的质素。新秧歌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延安民众的喜爱。《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的开端。

2. 文明戏

【答案】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别称,又称为“新剧”。文明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坛上演十样杂耍演变而成。文明戏的内容不仅包括鼓曲和相声,而且有杂技、戏法和魔术。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如《宦海潮》《渔家女》《锯碗丁》等。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尾。

3. 太阳社

【答案】太阳社是由蒋光慈、钱杏郁等于1927年冬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现代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菲、殷夫、任钧等,这些主要成员大都是共产党员,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太阳社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宣传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创作中努力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对左翼文学运动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编有《太阳社丛书》。1929年底自动解散。

4.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十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5.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

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6. 汪曾棋

【答案】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戏剧与民间文艺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诣。汪曾祺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其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 文风清新、质朴; 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7. 论语派

【答案】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因刊行《论语》杂志而得名。核心人物为林语堂,代表作家有陶亢德、潘光旦、徐讦、周作人、章克标、邵询美等。自称是“性灵派”与“语录体”的继承者,以《论语》半月刊以及《人间世》半月刊、《宇宙风》半月刊(后改为旬刊)为阵地,与之相呼应的还有简义文主编的《逸经》和海戈主编的《谈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曾受到鲁迅等作家的批评。

8. 语丝文体

【答案】语丝文体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1924年《语丝》杂志创刊,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文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二、简答题

9.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答案】(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

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 “浪漫”即病态的、偏激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

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

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陶”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

“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己经过去。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极力反对,时时不忘“文艺有社会的使命”。到了抗战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认定文学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 二是从鼓吹“民众文学”转到提倡“大众化”文学上去。

(3)沈从文把文学看成是对“人”的解释

沈从文通过对各种“人生形态”的表现来扩大自我,对抗和逃避他所不愿合作的现实。“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使他对现代城市文明有本能的反感,他期望以文学的幻想与创作给精神的荒原带来某些春天的活气。比起同时代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趋于古典。

总之,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虽同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却拥有各自的文艺观并在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创作实践。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朱自清的《背影》,沈从文的《边城》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文艺观。

10.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汇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这一时期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文体形式不一样

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旧文学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文学思想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旧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文学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3)对文学的看法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追求纯文学。旧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担负着各种职能。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性的问题。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骄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并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学”与“文字”,把纯文学与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