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南大学教育技术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MUD
【答案】MUD 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因特网上流行起来的多用户异步通讯系统,MUD 代表虚拟的多用户空间。
2.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3. 经验之塔理论
【答案】“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有: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4. 微格教学
【答案】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二、简答题
5. 请谈谈教育技术评价范畴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它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子范畴来实现教育评价的功能:
(1)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是教学开发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的前端步骤,主要是使用信息搜集和决策策略来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范围。
(2)标准参照测量
标准参照测量是确定学习者对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的技术。标准参照测量也称内容参照测量、目标参照测量或范畴参照测量,有时是测验。
(3)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
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
②总结性评价
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总结性评价与分等鉴定、做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做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
③二者的区别
a.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目的、职能不同;
b.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报告听取人不同;
c.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不同;
d.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小同。
6. 简述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及学科知识体系。
【答案】(l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2)教育技术学是以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唯一学科。AECT 的1994年定义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范畴设计五个方面: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7. 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答案】(1)教育性方面的评价标准
①直观性: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②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新颖性:课件的设计新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④启发性: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⑤针对性:课件的针对性强,内容完整。
⑥创新性:能否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
(2)技术性方面的评价标准
①多媒体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
②交互性:课件的交互性较高。
③稳定性:课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
④易操作性:操作简便、快捷。
⑤可移植性:移植是否方便,能否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正常运行。
⑥易维护性:课件可以被方便地更新,利于交流、提高。
⑦合理性:课件是否恰当的选择了软件的类型。
⑧实用性:课件是否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
(3)艺术性方面的评价标准
①画面艺术:画面制作应具有较高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统一。
②语言文字: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
③声音效果:声音清晰,无杂音,对课件有充实作用。
8. 如何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去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
【答案】(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 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 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 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
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与第二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教育技术有以下重要特点:
a. 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b. 教育技术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 除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外,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