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7中国文学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王维吴道子画》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苏轼
【解析】《王维吴道子画》是苏轼的组诗《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之三,写于1061年。王维与吴道子并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画家,凤翔的普门与开元二寺的壁间,俱有二人的佛教画,诗人于游观二寺时见到王、吴二人的画,便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
2. “竹林七贤”主要活动于三国魏的_______时期。
【答案】正始
【解析】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其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_______。”
【答案】无韵之离骚
【解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4.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_______。
【答案】秦观
【解析】“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秦、黄、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5.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_____》中。
【答案】淮南子
【解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6. 冯梦龙“三言”的第一篇是_______。
【答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解析】《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冯梦龙“三言”的第一篇,是“三言”中作品的典型代表。主人公是蒋德,又称蒋兴哥。
7. 1902年梁启超的一文_______将小说提高至新国新民的高度。
【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解析】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响亮地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它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把原只流行于俗的小说变成知识层自觉运用来进行觉世新民、疗救社会的利器。
8. 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老师_______是一个迂腐的道学先生。
【答案】陈最良
【解析】《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其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老师名叫陈最良。
9. 乱入池中看不见,_______。
【答案】闻歌始觉有人来
【解析】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未见人影只听到歌声。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10.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为诗”,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_______”。
【答案】诗文革新运动
【解析】北宋欧阳修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11.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世人多以此来形容寻常百姓的感情,比帝王权贵们的更为真挚。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12._______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卷一,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答案】《孔雀东南飞》
【解析】《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后来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全诗353句,1765字,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二、简答题
13.简述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新乐府诗的特点。
【答案】(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
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
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奎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说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
④强调诗歌创作浅显易懂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但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硬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