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答案】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2.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 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

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4.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

【答案】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是指选择采用陈述的方法,通过或真或假、清晰的或糊涂的、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叙述,对一个观念、计划、人或者产品做尽可能好或者尽可能坏的说明。例如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心选择,只用最有利最好听的语言。这种宣传方法与语义学上的偏向技巧基本上是一样的。“洗牌作弊法”也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5. 人内传播

【答案】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儿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 ②知觉; ③表象: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此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6. 《人民的选择》

【答案】《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等差异,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了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等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

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

数字鸿沟己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

8. 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吗? 为什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答案】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此,传播革命或信息爆炸一类的词汇人们已耳熟能详。知识沟的克服与台,技术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能妄下定论。

(1)有利因素

①从理论上讲,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惠及所有人。

②正如帕克和邓恩所言:信息业独一无二的最大潜力可能在于,它可以将教育成本降低到某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上,社会为所有成员终生提供公开且平等的学习机会。

(2)不利因素

①在实践当中,这些新技术对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尤其是不同层次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会有怎样的影响,则还不甚明了。

②大多数新科技产品都很昂贵。正是由于费用的缘故,较为富裕的人就比不太富裕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从新技术中获益。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致使传播技术革命产生不幸的后果,使知识沟进一步扩大。

③鲁宾易发现,富裕者与尚不富裕者之间利用科技能力的差距甚至已经延伸到各种民间组织之间。财力薄弱的组织从电脑技术中所获收益完全不能与财力雄厚的组织等量齐观。

9. 简单解释“人不能不传播”。

【答案】(1)“人不能不传播”是帕洛阿尔托学派的格言,由该学派奠基者贝特森的学生瓦兹拉维克在1972年的《走向精神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传播,人们不可能不传播信息。帕洛阿尔托学派在本质上将传播等同于人类的行为。这个断言使人类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传播都是有意图的。

(2)帕洛阿尔托学派也称交往传播学派。这一学派认为,个体与他人的传播关系是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交往传播学派的研究是在帕洛阿尔托小组进行的,这个小组源于帕洛阿尔托地区的两个更为早期的理论小组的逐渐融合,这些学者从事精神健康、家庭治疗和精神分裂症等与传播有关的问题研究。

10.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答案】媒介受众有三重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1)预估受众

预估受众或称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了信息的编码和播报。辨识预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