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357英语翻译基础[专业学位]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_____”。
【答案】六书
【解析】东汉许慎总结前人的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学术上称为“六书”。
2. “画龙点睛”提到的六朝著名画家为_____。
【答案】张僧繇
【解析】张僧繇是梁代著名画家,他在技法上善于革新,创造了一种只用彩色而不用墨骨的“没骨法”,以色彩深浅增强立体效果。传说他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百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典故见于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后用“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3.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
【答案】《周礼》
【解析】“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书中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
4. 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
【答案】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5.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意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_____》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答案】随园食单
【解析】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各种总结烹调技术和仪器加工的专著纷纷出现,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小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二、名词解释
6.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人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7. 程朱理学
【答案】程朱理学是指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大道”,又被称为“道学”。因为他们强调“理”的重要性,又称“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程颐、程颗)和朱熹。二程认为“理”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因此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在清代走向衰微,称为束缚思想解放的障碍。
8. 四合院
【答案】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主要有: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屋,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三、简答题
9. 李白绝句的艺术风貌。
【答案】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其绝句的艺术风貌主要表现为:
(1)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传摇直上九万里。”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2)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
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3)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 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倘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4)意象壮美却又不失清新明丽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与其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意象便极为阔大壮观。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5)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李白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10.印度佛教如何演变为中国佛教? 标志性的现象是什么?
【答案】(1)印度佛教演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是由释逝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
①大概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我国。
②它初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神灵来祟拜,跟神化了的黄帝、老子一样,在朝廷和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供奉,民间还没有什么人信仰。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突出的发展。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大量营造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西行求法活动成风。在思想信仰方面,己不满足于前一时期只求一般地解脱痛苦,而是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极乐世界)。这种信仰迷惑了喜多出于苦难中的人们,信仰目标的转变也说明佛教竭力适应中国的环境,以开拓之间的传播市场。
④在隋唐两代,佛教发展达到了高潮,并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在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极为宽容和大力提倡的同时,佛教本身也极力向民间渗透,在教义和礼仪力一面努力适应中国民众的需要。
(2)标志性的现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