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719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719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719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 18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719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33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719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50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719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63
一、简答题
1. 沉默的螺旋是否意味着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
【答案】(1)普通个体感受社会意见气候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经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其中直接经验和人际传播虽然对人们的判断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大众传播所具有的共鸣性(媒体工作者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累积性(媒体的内容会在不同节目、不同时间反复出现)、遍在性(大众媒体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源),容易令人产生大众媒体的意见是多数人意见的错觉,成为决定发言还是保持沉默的主要依据。
(2)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意见气候的感知,进而影响了人们在公开场合的意见表达。与有限效果理论不同,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强效果理论。人们也应看到,这个理论并不是主张大众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强大的效果,沉默螺旋的出现,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
①群体对个人的排斥,只有涉及道德评价和价值评价等极具争议的问题时才会出现,从而引发沉默的螺旋。
②大众媒体的意见要具有共鸣性,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媒体的意见不一致,公众无法明确地感知到“主流意见”,也不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
③如果个人所在群体或参照群体能够为少数意见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会减少沉默螺旋出现的机会。
2. 把关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3.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
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泊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
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
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
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点。
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
⑥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
(2)影响因素
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撇也就越大。
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三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
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认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容易出现第二人效果。
4. 传播媒介的类型
【答案】媒介,又称媒体,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传播媒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内容,一般而言在介质和传播类型上分为两种。
(1)按传播介质分,可分为:体语、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多媒体媒介。
(2)按传播类型分,可分为: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数字多媒体传播媒介。
5.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这种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常态下的流言(小道消息等)通常是通过私下的人际渠道传播的,其流传速度比较慢。而在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大多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面对几个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进行传播,这就会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小必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流言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同时,人们也不必确认信息的来源,这导致一种奇特的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若干人的传递之后,又重新传回它的发布者那里,而这时由于流言己经增添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它的原貌,于是往往会把它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往往伴随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机制。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 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综上所述,集合行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作为社会骚动的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不但要研究常态的传播现象,同样也应该探索非常态传播现象,只有这样,传播学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较全面的贡献。
6. 简述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所包含的几个方面。
【答案】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本身的性质也对所有制形式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括:①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 ②分配传播资源; ③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等。在广播电视领域,由于空中电波频率是一种有限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