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号召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也应当到受到重视。好的幼儿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衡量幼儿教师是否优秀的指标之一。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对优化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完善幼儿教师培养策略、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是他们的科学素养并不高;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各维度得分不均衡,科学精神得分最高,科学知识得分最低;三、不同年龄和教龄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同,教龄越久幼儿教师科学素养越高;四、双语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低于非双语幼儿园中的幼儿教师;五、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有显著差异,大专学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最高。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能有:一方面,幼儿教师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即幼儿教师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且已经认识到学习科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其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却甚少浏览、积累与科学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他们的母语并非汉语,汉语水平成为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发展科学素养的障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科生,文理分科的局限性也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上述问题通过社会、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首先,国家应注重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养成,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增设科学方面的通识性课程;加强幼儿双语教师的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的汉语水平。其次,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提供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再次,幼儿园牵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最后,幼儿教师应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通过国家、社会、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队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