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1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民报晚刊》
【答案】《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2. 《强学报》
【答案】《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
3. 《工人周刊》
【答案】《工人周刊》是一份工人报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迁至郑州出版。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因受军阀政府迫害,多次停刊,终刊时间不详。该刊反映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的高潮,反映了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它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4. 《上海新报》
【答案】《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创刊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和航运、行情等商业材料。1868年2月革新版式,白报纸两面印,直栏。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该报也刊载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1872年7月2日,为和新创刊的《申报》竞争,该报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于同年年底停刊。
5. “第五媒体”
【答案】“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6. 《出版法》
【答案】《出版法》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12月颁布的一项新闻出版法令。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和印刷物都做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对出版物的创办、发行、刊载做了苛刻的限禁规定,还在实质上推行出版前的预检制度。其目的在于限制新闻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该法于1926年1月被北洋军阀废止。
7. 新华社
【答案】新华社的全称是新华通讯社,它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
1956年刘少奇曾对新华社的工作作过具体指示,为新华社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作为国家通讯社,在这一时期新华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目标。
新时期,新华社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性通讯社。到1961年底,新华社的对外分社达到了40多个,新华社的国际新闻也由原来的据外电编发为主向以自己的驻外记者发稿为主、外电为辅的格局转变,这标志着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的快步进军。
8. 《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答案】《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官报,创办于1896年,由清廷官方出版机构官书局出版,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报房京报类似,不同的是增加了路透社电讯等新闻和外国新事新艺的译文。这种报纸一无自采新闻,一无言论评说,三不代表政府发布命令和文告,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报。1898年9月戊戌政变后两报停办。
9. 《中国军人》
【答案】《中国军人》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于1925年2月在广州创刊,初为旬刊,后改月刊。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周恩来组织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进步军人的群众性组织。《中国军人》主编王一飞,主要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这个刊物的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它的文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还结合实际
问题组织读者讨论,引导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在军校师生中发行,还专送各军,在全军范围内都有影响,一期发量达两万多份。
10.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助人们获得有关真实世界的意义。”它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11.《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3日出版第240期后,随红军长征暂告停刊,史称这一时期该报为《红色中华》瑞金版。《红色中华》创刊后,配合当时党政中心工作,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的战争动员,引导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努力。瑞金版发行量初期为数千份,后来超过10000份,最多时达40000份。
1936年,《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限于物质条件改为油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于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
12.《劳动周刊》
【答案】《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4开小型报。该刊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对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更是作了集中的反映,被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它发行到全国许多地方,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22年6月19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的罪名勒令停刊,共出刊41期。
二、简答题
13.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答案】(1)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
18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更迫切地企图打开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外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2)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