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目录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一) . .... 2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二) . .. 13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三) . .. 24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四) . .. 33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五) . .. 44

一、名词解释

1. 熊佛西

【答案】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代表剧作有《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对于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此外,熊佛西提倡戏剧大众化,立足于农村,注日于农民。为此,他进行了戏剧大众化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2. 《且介亭杂文》

【答案】《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杂文集,收录其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七篇,1935年末编集时所作序言一篇、附记一篇。书名中“且介亭”意指作者居于“半租界”地区。作者自谓本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宫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可以说,《且介亭杂文》是鲁迅杂文成熟期的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杂文的最高成就。

3. 《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 《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4.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十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5. 新感觉派小说

【答案】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新感觉主义产生于日本,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感觉、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描写中去,以快速节奏和特殊手法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刘呐鸥最先向国内介绍该派小说,并开始采用新感觉派的手法创作小说。此后,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也自觉探索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道路。1932年5月《现

代》杂志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和穆时英的短篇小说集《公墓》《白金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6. 《雅舍小品》

【答案】《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创作的一部现代散文集,集子里的散文人约写于19391947年间,先后发表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等杂志上,1949年结集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列入正中文艺丛书。《雅舍小品》于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其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7. 沦陷区文学

【答案】沦陷区文学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形成了华北沦陷区文学,在此之前,己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

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官办汉奸文学,有鸳鸯蝴蝶派之类的消遣文学; 比较有积极意义、且能在当时得到生存发展的则是另一类文学,即没有特别鲜明的政治倾向,却能忠于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社会或个人内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较真实的反映并有所针贬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有一些进步和爱国的作家在沦陷区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8. 摩罗诗力说

【答案】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占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二、简答题

9. 简述曹禺《北京人》的传统文化悖论。

【答案】曹禺《北京人》的传统文化悖论主要表现为:

(1)曹禺否定以曾文清为代表的没落士族文化

曹禺在《北京人》里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曾文清是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结果从“人”变成了“生命的空壳”。作为一种没落的贵族文化,传统的“北京文化”悠闲、雅致,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像曾文清竟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沉滞、懒散之中:“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甚至“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这是人的真正“堕落”: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

(2)曹禺赞美以愫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在《北京人》里,曹禺在惊方身上寄寓着对传统文化的某种亲近和肯定。她出身在江南名门世家,也受传统文化熏陶。“作为旧时代的女子,她承担着过多的旧思想、旧传统、旧道德的因袭的重担。”但是在剧本中,对传统人格厌弃的曹禺却对出自传统文化的慷方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中国妇女中那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我是愿意用最美好的言词来赞美她们的”,这是与《北京人》的反传统的主导倾向相悖的。

(3)曹禺向往北京人“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快乐”的人生哲学吸引。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作家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传统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总之,《北京人》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和发生背景,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和人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整部剧作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喜悦、轻轻的哀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令人回味无穷。

10.沈从文宣称其创作宗旨为表现人性之“常”,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沈从文的作品表现人性之“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湘西”代表人性的完善

在沈从文的记忆中,故乡湘西以敞开的状态嵌进了他的“生命”之中。湘西所能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纯美少女代表人性的纯真

纯美少女形象提供了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美。《边城》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表现了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也衬托出了作者心向往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3)男性形象代表人性的活力

男性形象代表生命的野性和活力,任其自由地舒展。其主要特征就是豁达洒脱、英勇强悍、不驯服、有血性。《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中的七个野人勇敢如狮,徒手可以搏野猪,以歌以酒以情以爱使生命自由舒展,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的生活,在欢喜中过日子,也可以为捍卫苗家最后一块边地不受“官”的污染,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正是湘西这群凡夫俗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野和蛮,是一种神秘的“魔性”生命力,它坚不可摧、撼人心魄。

(4)原始情欲代表人性的健全

沈从文小说最能传达和表现生命原始精神的是不受物质功利污染、不受道德规矩的约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