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目录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5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30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43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57

一、辨析题

1. 自然科学真理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

【答案】该说法不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2)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自然科学领域的真理揭示了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理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发展规律,因此都是没有阶级性的。

2. 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

(1)再生产是指连续进行不断重复的社会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①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的。

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

(3)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3.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1)公平是一个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它是衡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

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两重含义,即生产领域的公平和分配领域的公平。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即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也可以认为是劳动的绩效。

(2)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①其矛盾性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这种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在竟争中实现的,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终形成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效率的提高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物质方面极大化,人民各取所需,社会公平得以实现。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

a. 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物质财富极大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

b. 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只有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经济的持续高效率发展。

②效率是手段,公平是目的

a.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必须先解放、发展生产力。体现在公平与效率的间题上,即为了实现公平的目的,必须先提高效率。

b.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即效率的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社会公平的体现。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盲目追求效率,也不过分讲究公平,_者相辅相成,在矛盾运动中趋于统一。

④总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手段,同时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此消彼长,最终在共同富裕的理想下,二者在矛盾中趋于统一。

4.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因此,真理必然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

(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

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石出。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