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808西方经济学(自命题)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运行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则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 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2.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0而小于1?
【答案】一般情况下,可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人于0而小于。分析如下: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口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
向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
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不增加消费,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
,因此,一般,所以
,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
。只要不等于1或0,就有0 (2)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时,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哪怕是借钱也必须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例如,如图所示,当收入低于y 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l 。这是因为,当收入低于y 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APC > 1 。 图 消费曲线 3.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答案】(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改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③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法定准各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3)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水平变化,利率变化影响投资需求,继而影响社会总产出。所以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制可以表达为: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投资需求→社会总需求 4. 阐述理性预期的概念及其对失业的含义。 【答案】(1)理性预期的概念 理性预期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 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对有关资料与数据的收集。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2)理性预期对失业的含义 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中会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并指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当然,就业量大于自然率的状态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当厂商和工人发现物价上涨所造成的错觉后,一切又将回复原状。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