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873经济学基础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者统治
【答案】消费者统治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时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生产者为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表明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经济中的全体消费者都获得了最大的效用。正是基于此,微观经济学中对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通常被用来作为对消费者统治说法的一种证明。
2. 生产函数
【答案】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X 1, X 2, …、X n 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 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 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 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
3. 比较静态分析
【答案】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
4.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是经济生
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作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
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 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 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
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5. 交易成本
【答案】交易成本是指市场主体由于寻找交易对象和达成交易所需的成本。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进行社会生产,就一定会有交易发生,而任何一笔交易得以进行和完成都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分为遵照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合约的成本、履行合约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经典微观经济理论一般都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假定,即市场交易是没有成本的,也就是交易成本为零。但科斯等经济学家认为,现实中的市场交易是有交易成本的,并且有时甚至高到使合约无法达成。
6. 微观经济学
【答案】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主要以家庭、厂商(企业)和市场等单个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
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7. 吉芬物品
【答案】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
,并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物品称为“吉芬物品”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所示。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答案】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效用有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设想的数字来表示,并加以计算和比较。如消费者消费第一个包子的效用为5,第二个包子的效用为4,因此第一个包子比第二个包子的效用大1。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仅仅是次序概念,而不是数量概念,因此在分析商品效用时,无法用具体数字来描述商品效用,只能用第一、第二等序数来说明各种商品效用谁大谁小或相等。
虽然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效用的认识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说明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都能用各自的方法推导出商品需求曲线,只是它们用来表述的工具不同。其中,基数效用论的工具是边际效用,而序数效用论的工具是无差异曲线。
二、简答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