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政治学理论(政治学基础与国际政治学)之政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间阶级

【答案】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己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

2. 准政府组织

【答案】准政府组织是指那些虽不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系统但却承担着某些公共职能的、半自治非政府组织。它们介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

3. “第三波”

【答案】“第三波”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得上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革命”。

4. 国家历史类型

【答案】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后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按照国家的本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国家的历史类型包括:

①奴隶制国家;

②封建制国家;

③资本主义国家;

④社会主义国家。

5. 福利国家

【答案】福利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福利国家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宪政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6. 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他们的各级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就是人民的代议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限制,不允许其他的国家机关与之抗衡。它在国家机关的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拥有最高权力,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它产生,并向它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则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7. 政党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8. 政治民主

【答案】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以特定政治统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的规则,通过间接民主或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其价值和内容。在人类历史上,政治民主是确立和巩固阶级统治,推动人们广泛地参与政治决策,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

二、简答题

9. 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答案】沃科尔和莱恩认为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在以下几方面:

(1)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如果一些人主动地不享用参政的权力,政府就可能无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这样,他们也就愈加没有勇气和信心去获取政治信息和表达自己的利益。结果是他们对政治更加无知,公民的政治能力和警惕性进一步下降。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典型的是那些社会下层最有可能不被代表,而事实上他们正是最需要被代表的部分。

(2)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统治者必须专心他们的本职工作,为选举他们的大众服务。若政治冷漠占上风,组织和维持对政府的监督就更加困难,权力的滥用就得不到制止。

(3)参与政治是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最好的工具。在参政过程中,参与者被迫去获取为进行正确判断所需要的知识,认识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政治制度赖以生存的原则和信仰。这样,参政活动不仅刺激政治学习,而且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与者的政治效能感。

(4)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这意味着统治者没有将其统治下的社会公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能力激起公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自己的忠诚。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如果公民中的大部分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生活的决策,那么这一国家的政治空气就会变得具有潜在的爆发性。

10.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表现在:

(1)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增多,需要在全球层面上实施一定程度的治理。

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问题超出了民族国家治理能力的范围。任何政府都会感到仅靠自身难以独立地应对全球化给安全、经济稳定、社会正义与秩序以及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主权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结构性变革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显得能力和灵活性不足,并且其权限也受到限制。鉴于仅凭国家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削弱,应当寻求某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而且,随着安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存的国际机制则更明显地暴露出其多方面的缺陷。例如,以联合国为主体的集体安全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在免除一些地区的暴力和冲突问题上似乎能力不足。因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在全球层面上实施一定程度的治埋变得必要和迫切起来.

(2)全球化的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决定了全球治理也就将是一个变动、辩证的过程。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均衡的和静止的过程,它一方面加强着整合、秩序与合作,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分裂、冲突和无序的力量,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因此,全球治理也将是一个变动、辩证的过程,其中既有支持全球治理的因素,也有否定全球治理的力量。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治理在处置各种问题时,它本身的范围、内容和意义也总是处在变动中。从目前来看以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全球治理将仍然主要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1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国家的产生原因、形式、功能和本质的?

【答案】(1)国家的产生原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起源理论作了科学的论证。恩格斯认为国家来源于三次社会大分工,其中第三次“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带来了这样的结果: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这些变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氏族制度面对这些变化己经无能为力了。特别是由于自由民与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氏族制度更不适应了。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