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对公共工程、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对社会成员的转移支付等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不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由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通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

产业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政策目标:即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日的而确定的发展日标。 ②政策手段:即为了实现政策日标,从实际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这两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收入政策

收人政策是指违过确定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收入政策的形式主要有:

①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一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

②实现工资一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 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2. 货币流通

【答案】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

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3.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答案】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竟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它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机制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呈现出复杂交织的状态,但它们却统一在市场机制这个机体内,具有市场机制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市场体系是在市场交换关系中所包含的有不同交换内容和交换主体的各种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结成的市场总体,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等特点。按市场客体结构,市场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点是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及产权市场等。

4. 进口替代战略

【答案】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和替代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以实现本国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高潮。

5. 纯粹流通费用

【答案】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即在商品买卖过程中,由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而支出的费用,是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包括用于商业簿记、邮资、通信、广告及商业职工的工资等的费用。这类费用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发生的费用,它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无关,纯属非生产性开支,所花费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因此,它不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对它的补偿,从现象上看,是通过商品售卖价格的加价来补偿的; 从源泉上看,是通过对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扣除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纯粹流通费用所要得到的平均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6. 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

(1)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一方面,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者之外的法人实体。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则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出资者所有权

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另一方面,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按照市场需求,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在法律责任上,股东与公司具有不同的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3)在内部管理制度下,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7. 经济制度

【答案】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行为规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经济制度有以下几个层次和几个方面的含义:

(1)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2)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3)经济制度也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4)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可称为“经济体制”。按照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5)经济制度还可指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或一定的经济组织内所规定或形成的种种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8. 买方市场

【答案】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卖方不仅可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而且可以通过改善其服务,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来参与竞争。市场经济体制能使企业按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际上就要以一定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为物质基础,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但是,若供应过多地超越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的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会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加大。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