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8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沈从文宣称其创作宗旨为表现人性之“常”,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沈从文的作品表现人性之“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湘西”代表人性的完善
在沈从文的记忆中,故乡湘西以敞开的状态嵌进了他的“生命”之中。湘西所能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纯美少女代表人性的纯真
纯美少女形象提供了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美。《边城》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表现了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也衬托出了作者心向往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3)男性形象代表人性的活力
男性形象代表生命的野性和活力,任其自由地舒展。其主要特征就是豁达洒脱、英勇强悍、不驯服、有血性。《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中的七个野人勇敢如狮,徒手可以搏野猪,以歌以酒以情以爱使生命自由舒展,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的生活,在欢喜中过日子,也可以为捍卫苗家最后一块边地不受“官”的污染,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正是湘西这群凡夫俗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野和蛮,是一种神秘的“魔性”生命力,它坚不可摧、撼人心魄。
(4)原始情欲代表人性的健全
沈从文小说最能传达和表现生命原始精神的是不受物质功利污染、不受道德规矩的约束、不带任何放纵官能的原始情欲和性爱,使人类的原始生命精神在性的自然融合中得到最彻底的释放。从这个世界里,他并不是发现了性的放纵,而是在情欲奔放之中发现了健全的人性,发现了生命与力。代表作主要有《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雨后》《采藏》等等。
2. 请分析《家》与《金锁记》在描写旧式大家族生活上的异同。
【答案】(1)《家》与《金锁记》在描写旧式大家族生活上的相同之处
①都借鉴了中国旧式小说描写大家庭的特点,尤其是不约而同借鉴了《红楼梦》的艺术特征。
②都着重塑造大家族里的各类人物,以及旧式人物和新式人物。
③都有一个“家长”式的人物,《家》里的高老太爷和《金锁记》里的姜老太太。
(2)《家》与《金锁记》在描写旧式大家族生活上的不同之处
①艺术借鉴不同
《家》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压、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叙事结构宏大。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己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②视角和描写重心小同
《家》以男性的视角看待大家族里的生活,也着重描写觉慧和觉新大家族里男人的爱情事业生活。
《金锁记》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地描写了曹七巧在大家庭里受压迫欺凌的生活以及其心理蜕变畸形的过程。
总之,巴金《家》是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从中反映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规律,也完成了“家”文化的解构过程。张爱玲的小说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匠心独运、独树一帜,而其小说的风格受到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渐渐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金锁记》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典型。
3. 简论民国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
【答案】民国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主要有:
(1)时代的发展需求
随着上海等现代都市市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一部分读者已不完全满足于旧派通俗文学,才在城市里酿成“穆时英风”的读书市场效应。新海派的产生,一方面占去了旧通俗文学的部分领地,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宽了大众文学市场。于是,这种由“雅”及“俗”的形势,必然刺激旧派通俗文学。
(2)通俗文学自身的发展
随着新文学部分地“俗”化,通俗文学在向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定型的模式学习的过程中,小断提高自身的品位,反过来由“俗”及“雅”。张恨水、刘云若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雅俗互动的过程并不平衡:通俗的“雅化”是悄然进行的; 新文学争夺大众的声势在抗战以前“雷声大,雨点小”; 张资平等的“俗化”受到严厉斥责,被认为是新文学的“堕落”; 而当时北方的京派文学却我行我素,不受市场牵制,执著于它的纯文学化的努力。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通俗文学进入它的新旧转换的阶段。
(3)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作家的努力
张恨水其时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经过自觉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就成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这是由张恨水的独特立场所造成的。一方面,他的文学观念里始终不放弃章回小说的形式和通俗文学的娱乐性; 另一方面他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拓宽其功能,
追求新的潮流,不甘落伍。他让章回小说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注意章回的回日格式的变化,尝试言情以外的武侠、侦探、历史、讽刺、幻想、荒诞等各种写法,以把章回体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并不仅仅能用来写鸳蝴式的故事。《金粉世家》便是其最旱走出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的起始。
北派经过赵焕亭的过渡,出现了还珠楼主,南北辉映,成熟的武侠小说大家和长篇巨作带动了整个“武侠热”。武侠小说比较远离现实,它一方面对中国主流政治社会外的亚社会,即民间社会、江湖社会的武术技击世界加以表现,另一方面醉心于创造一个超现实的剑仙神魔世界,而侠义精神始终在传统文化的范畴内运行,这就给武侠小说的新旧过渡带来虽慢半拍,但并非不辉煌的奇特景象。
4. 简述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内涵和特征。
【答案】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1)问题小说的内涵
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2)问题小说的特征
①写作题材广泛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题材相当广泛。
②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与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③“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都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