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 )。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构思效度
D. 统计结论效度
【答案】B
【解析】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排除法确实有效,然而排除法把正常状态中存在的因素排除出去,其所得到的结果难以推广,因此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因此本题选B 。
2. 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 法来控制( )。
A. 复述的作用
B. 成熟的作用
C 疲劳的作用
D. 期待的作用
【答案】A
【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 法来控制复述的作用。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3. 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
A. 知觉恒常性实验
B. 三维图形知觉测盼。
C. 透视错觉实验
D “视崖”知觉实验
【答案】D
【解析】“视崖”知觉实验是研究儿童的知觉发展的实验,其他三个知觉实验都与本人的知识经验等有关,因此与知觉的理解性有关。
4. 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该设计是( )。
A. 交叉滞后设计
B. 时间序列设计
C.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D. 不相等对照组设计
【答案】D
【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5. ( )研究为直接探讨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A. 双耳分听实验
B. 割裂脑
C. 失听症病人
D. 失语症病人
【答案】B
6.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例问题。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另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1)该实验设计是( )。
A. 被试间设计
B. 被试内设计
C. 混合设计
D. 回归间断点设计
(2)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 )。
A. 被试间变量
B. 被试内变量
C. 额外变量
D. 无关变量
(3)该实验存在的交互作用是( )。
A. 词的类型×辨别条件
B. 革巴子词×非靶子词
C 高辨别条件×低辨别条件
D. 词的类型×辨别条件×追随效应
【答案】(1)C
(2)B
(3)A
【解析】(1)实验中两组不同被试接受两种类型的词(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的处理,是被试
; 所有被试接受两种不同辨别条件间设计(组间设计)(高、低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组
内设计)。在案例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2)实验中所有被试都接受两种不同辨别条件(高、低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变量。 (3)交互作用指的是两个因素在对方的不同水平上呈现出的效应存在差异,本实验研究为词的类型×辨别条件。
7. 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 )。
A.1个
B.3个
C.6个
D.9个
【答案】A
【解析】3×3实验设计表示实验中共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共有4种实验处理,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为2-2-1=1个。
8. 在研究瞬间记忆消退规律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 )。
A. 自由回忆法
B. 对偶联想法
C. 系列回忆法
D. 延迟部分报告法
【答案】D
【解析】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其实验程序是,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试呈现如下12个英文字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相应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局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斯伯林认为感觉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2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