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床微生物检验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下列哪种细菌在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A . 肉毒梭菌
B . 产气荚膜梭菌
C . 破伤风梭菌
D . 产黑色素类杆菌
E . 脆弱类杆菌

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是()。 肉毒梭菌。 炭疽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破伤风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碘量法的误差来源主要有哪两方面? 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呕血和黑粪1日”来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g/L。内镜示上消化道出血。通过抑制胃酸、降低胃内pH、止血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患者,首选给药途径是() 口服。 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静脉滴注。 鞘内注射。 配制稀H2SO4溶液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患者男性,71岁,因“血尿1个月”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无排尿费力等不适。遂至门诊就诊。尿常规检查:尿隐血(+++)。CT检查图像见图13。 下列关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urinarytracturothelialcellcarci-noma,UUT-UCC)术后膀胱复发的正确描述是()【提示】患者接受TURBt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膀胱移行细胞癌(pTaG2)。 UUT-UCC术后膀胱复发的高峰期是术后2年以内。 可能与肿瘤细胞的腔内播种和上皮迁移有关。 膀胱复发灶与原病灶具有相同病理分级,且其分期具有相关性。 UUT-UCC术后膀胱复发远高于膀胱癌术后继发UUT-UCC。 膀胱镜在UUT-UCC的随访中占重要地位,UUT-UCC根治术后应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 膀胱灌注化疗是预防UUT-UCC术后膀胱复发的有效手段。 UUT-UCC术后复发的膀胱癌多为肌层浸润性(T2及以上)。 下列哪种细菌在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在牛乳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该菌分解乳糖产酸,使牛奶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冲散凝固的酪蛋白,并将封固液面的凡士林层顶开,甚至冲掉试管口的棉塞,气势汹涌,称“汹涌发酵”现象。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