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齐鲁工业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生态

【答案】从狭义上讲,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 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力一面。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一般地,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的改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其次是加快企业客户的市场化改革。第三,完善社会

信用体系。第四,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第五,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2. 参与成本

【答案】投资者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要交学费,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了解资本收益的变化,监视市场的动态; 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而且要实时地调整组合,如此等等,这些共同构成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即参与成本。

3. 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答案】国际借贷说是汇率决定理论中关于汇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理论。1861年,英国学者葛逊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该理论认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外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流量的变动对它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又都是由国际收支引起的。而商品的进出口、债券的买卖、利润、捐赠、和旅游收支、资本交易等等,都会引起国际收入和支出。而只有己进入支付阶段的国际收支,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一国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大于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本国汇率下降; 反之,则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当进入收支阶段的外汇供求相等时,汇率便处于均衡状态。这种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又称为流动债务,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又称为流动债权。

国际借贷说,是国际收支说的旱期形式。葛逊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但他并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这就大大限制了这一理论的应用价值。国际借贷说的这一缺陷在现代国际收支说中得到弥补。

4. 利率管理体制

【答案】利率管理体制指一国政府管理利息率的政策、方法和制度的总称。一国的金融体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决定了其利率管理体制。利率管理体制在一个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水平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一般分为直接管理体制和间接管理体制。在直接管理体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利率政策、利率结构和利率水平,要求金融机构执行国家利率政策并进行监督检查:在间接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由市场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准利率,运用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节和控制。

5. 市场均衡

【答案】市场均衡即市场总供求均衡。总供给(AS )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大致可分为两种: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 )是由指向于市场的支出构成。也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消费支出; 二是投资支出。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一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6.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

【答案】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或“价格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1或100, 100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它是与间接标价法相对应的汇率标价方法。在此标价法之下,汇率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外国货币的价格。汇率越高,表示单位外币所能换取的本国货币越多,表明外国货币的币值越高、本国货币的币值越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人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7.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in dex, CPI )

【答案】消费价格指数(CPI ),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8. 保险公司

【答案】指办理保险业务,在风险发生时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给予赔偿或支付的金融中介机构。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 资金运用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应付赔偿所需。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证券、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保单贷款等。保险公司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法定保险公司和自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

公营保险公司与私营保险公司以及公私共营保险公司、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等。保险公司是除银行外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 货币政策超中性

【答案】把旨在保持动态均衡的目标称之为货币政策的“超中性”。超中性的货币政策要求:货币数量增长(人口的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增长都使实际货币需求增大); 货币量增长率应与实际经济变量相适应,以求得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二、简答题

10.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

【答案】(1)双重目标论的定义

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要将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不同,可以分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的内容

双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双重目标。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物质基础,而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者相互制约和互相影响,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

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双重目标论。

11.根据马科维茨模型,投资者会怎样选择证券组合? 为什么?

【答案】根据马柯维茨模型,投资者会将有效边界曲线与自己的偏好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所代表的证券组合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

在马柯维茨假设下,每个投资者都将遵循“在给定相同期望收益率水平的组合中,投资者选择方差(从而标准差)最小的组合; 在给定相同方差(从而给定了标准差)水平的组合中,投资者会选择期望收益率最高的证券组合”这一共同的筛选原则。因而他们均会在有效边界上选择一个组合。但由于不同投资者偏好态度的具体差异,他们会选择有效边界上不同的组合,其原因在于马柯维茨假设未对有效边界上的组合之间的比较关系做出限定。而投资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态度拥有自己的无差异曲线。通过无差异曲线,投资者能够对任何证券之间的满足程度做出比较,特别地,他也就能对有效边界上不同组合的满意程度做出比较; 位置越靠左上的无差异曲线上的组合满意程度越高。如此,有效边界上位于最靠上的无差异曲线上的证券组合便是所有有效组合中该投资者认为最满意的组合,即在该投资看来最优的组合。这一组合事实上就是无差异曲线与有效边界相切的切点所对应的组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