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734中外文学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荒原》中的两个神话原型______、______。
【答案】《金枝》; 《从祭仪到神话》
【解析】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和意象语言。弗雷泽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有关阿梯斯、阿童尼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丰收的仪式。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神健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 而神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式。“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以上神话。
2. 20世纪初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厄普顿·辛克莱写的《______》。
【答案】屠场
【解析】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正视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厄普顿·辛克莱在1905年发表的《屠场》是“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了肉类加工厂非人的劳动条件。
3.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_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_》。
【答案】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解析】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百年孤独》是其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4. 批判现实主义
【答案】批判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国的蒲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其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
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5.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6.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
,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
,堪称“印度的灵魂”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7.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8. “能”和“狂言”
【答案】“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诞生于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其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类似相声剧的形式来表演,体现出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
9. 东亚战后派
【答案】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以战争为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东亚战后派文学的产生,是以1946年1月由七位评论家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发端,以确立“现代的自我”的文学批评为先导,强调尊重个性自由,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反对文学的功
利主义,迈开了战后派文学的第一步。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导倾向都是现代主义的。他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或背景,深入地剖析了战时和战后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野间宏在日本战后派中很有代表性。
三、简答题
10.试将《简·爱》和《呼啸山庄》作比较分析。
【答案】《简·爱》与《呼啸山庄》分别出自两姐妹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之手。使得这两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两位作家之间的这种血缘关系,还有两部作品主题、内容、形象、风格和叙事上呈现出的相同与差异。
(1)《简·爱》与《呼啸山庄》的相同之处
①两部小说讲述的都是爱情故事,并反映了女性主义主题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女性渴望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抗议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在此基础上,两部作品形成了差异,例如《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为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感情呈现了一个完美结局; 而《呼啸山庄》通过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毁灭,在想象的文本世界里彻底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②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看,都塑造了一个敢于反叛的女性形象但是她们各自性格发展、命运归宿不同。在《简·爱》中,小说从正面描写了毫不妥协地进行反抗的女性形象,虽然这一反抗贯穿于简·爱的一生,涉及到社会不公和性别不平等,但其最终的现实结局完满。而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天性活泼、任性、淘气,全无女孩子应有的乖巧、温柔与顺从,从小就是父亲权威的挑战者,无疑是一个男权文化的叛逆者形象,但是长大后却成为男权文化要求的天使。通过她婚姻后的痛苦与死亡,小说从反面呈现了归顺男权文化的可怕后果,以及反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表达了更加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2)《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不同之处
①从小说反映的内容来看,两部作品中爱情故事的本质与内涵存在差异
《简·爱》讲述的是一个追求爱情平等的故事,演绎的是女性为追求自己的真爱最终顺利实现梦想的喜剧; 在《呼啸山庄》中,小说描写的却是一个爱情复仇的悲剧。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的爱情受到背叛,便疯狂地报复,最后导致自己和凯瑟琳过早死亡。
②从小说的风格来看,两部作品受哥特小说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简·爱》的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夏洛蒂从自己的经历汲取素材,创作了《简·爱》,表达了一个备受社会压制的女性内心的愤撞,涉及社会不公等诸多社会问题。而《呼啸山庄》则以其感情的浓郁抒发、对自然风光的主观点染,使得作品更多地具有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色彩。
③就小说的叙事来看,两部作品各有特色
《简·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塑造了一个性格倔望、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较好地配合了作品对女性主义意识的揭示。《呼啸山庄》则通过变换不同的叙事角度,将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更加真实可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