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回顾改革20余年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矛盾,突出之一就是农民增收速度趋缓,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入探讨农民增收趋缓的原因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对于增强已总体进入小康水平的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消费状况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分析。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民绝对收入不高,农民月均收入不足200元;相对收入很低,与城镇居民相比,仅及城镇居民收入的1/3强,并且收入增幅自1997年来连续下降;消费水平更低,仅达到城镇居民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落后20余年。因此,从全局来看,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事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稳定;事关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工农联盟的稳固;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稳固,以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 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产品成本高、品质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乡镇企业发展滞缓,减少了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局限于有限的土地上无法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现行税费制度不合理,加重了农民负担,减少了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低,削弱了农民投资能力,而多年来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为工业提供了过多的积累资金使得农业部门本身无力投资,成为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 三、现阶段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只有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增加农业投资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具体表现为: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民工潮",发展乡镇企业与加强小城镇建设等方式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以增值税为主、遵循公共财政的路子,统一城乡税负,取消各种乱收费,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方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加大政府扶持,特别是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后两方面是本文力图创新之处,因为只有公平税负,才能实现"城乡待遇公平,全民负担均等";政府扶持农业不仅是国际普遍的做法,而且在我国更具有特殊性,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城乡差距的悬殊及国家对农业的欠帐都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只有通过多管齐下,多案并举,方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