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部门法(同等学力加试)之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及其提高措施。

【答案】(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2)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措施

①获得成功经验:个体在成败上的直接体验是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授学习策略与方法,使个体获得直接成功的体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获得替代经验:个体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此,观察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说服:重要他人对个体能力给予的积极评价,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功的预期水准。因此,创设宽松的氛围,降低焦虑水平,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⑤合理的归因:鼓励个体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也就是将成功归因于个体的能力,而对失败进行努力或运气等的归因,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2. 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在每一阶段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操作技能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处于不同的技能学习阶段的个体,其操作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

(1)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过程

①操作的定向

操作的定向是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了这种定向映象,学习者在以后实际操作时就可以受到该映象的调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②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

械的模仿。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的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操作技能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即只有实际地做出合法则的活动时,才能算是掌握了操作技能。通过模仿,把知转变为行,将头脑中各种认识与实际的肌肉动作联系起来。

③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但大部分的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准确地做出每一个操作动作,而且还应掌握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而这种动态联系在模仿阶段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一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动力定型,即大脑皮层的概括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2)每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①操作定向阶段

a. 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1个重要的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即准确而清晰的定向映象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实际的操作活动,去做这样或那样的动作,注意或利用有关的信息。缺乏定向映象或受到错误的定向映象调控的操作活动经常是盲目尝试,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乎要求的操作活动方式。

b.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形成有关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即有哪些要素构成某一操作活动,各动作要素间的关系、顺序如何; 对活动方式的认识,即操作的轨迹、方向、幅度、力量、速度、频率、动作衔接等。

c. 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该方面的定向映象包括对各种有关和无关的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学习者了解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心理表征,即起到定向作用的心理映象。

②操作的模仿

模仿是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这表现在两方面:模仿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象,使之更完善、巩固、充实,有助于定向映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它在操作技能形成中调节、控制动作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模仿,个体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体验,有利于准确的动觉体验的产生。

③操作的整合

在整合阶段,个体对动作的有效控制也逐步增强。因此,整合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也为熟练的活动方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有些情况

下,还可以根据要求将部分动作进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动作结构。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由操作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各种技术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操作的熟练为基础的。

3.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怎样?

【答案】(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①学习需要及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驱力是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②学习期待及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的诱因。

③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4. 如何理解己有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答案】个体已有的经验,包括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经验的丰富性对迁移产生很大的影响。

①原有经验的水平: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这些一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同时也抑制、超过了负迁移的作用,使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