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与辩证法

【答案】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是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②辩证法是指一个规律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揭示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2. 认识的主体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3. 可知论

【答案】可知论是指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肯定回答的哲学理论。可知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可知论分为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两种。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经济基础发生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体现在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 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 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

起阻碍作用。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5. 相对主义真理观

【答案】相对生义真理观是指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6. 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指较大规模的生产分工,它包括生产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7. 运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8. 劳动对象

【答案】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①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②经过人们加下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二、简答题

9. 请指出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社会历史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1)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的表现

它把社会意识看作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错误产生的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

所以,历史唯心主义是混乱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从根本上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的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建立。

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答案】(1)旧唯物主义哲学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②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

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但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从总体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11.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主体间性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1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不仅能使人们小断解决认识课题,而且也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新的刺激,从而逐渐完善和改变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13.国家的职能有哪些?

【答案】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