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13
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23
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32
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39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设计
【答案】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组织选择的过程,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没有一个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而是要根据不同环境情况予以选择,组织设计结果直接影响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
组织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劳动分工原则; ②部门化原则; ③指挥链原则; ④管理幅度原则; ⑤集权与分权原则; ⑥正规化原则。
2. 企业的社会责任
【答案】(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包括:①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②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2)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①纯经济观
纯经济观是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运作,认为公司管理当局的任务就是设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来组合各项生产资源,使生产成本最低,同时将产品卖给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顾客,使企业的利润最大,而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②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除了取得一定的利润外,还应为基本相关的利益群体承担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3)企业与管理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①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②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③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④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⑤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准确地汇报财务状况; ⑥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
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3.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卜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4. 劳动关系
【答案】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有抽象的劳动关系和具体的劳动关系之分。抽象的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一般所言的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具体的劳动关系。
5.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6. 行业内战略群
【答案】行业内战略群,又称战略集团,属于次行业(sub-industry )范畴。行业内战略群是依据战略特征来划分的,一个战略群是指某一行业内在某些战略特征方面相同或相似公司的集合。
一个行业中战略群体为数不多,它们采取本质上有所不同的战略。一个行业中战略群的形成与变化有各种原因,比如,企业成立时所依赖的技术或资源条件不同,企业的目标或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等等。行业内战略群间在竞争、利润率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
二、简答题
7. 图示沟通过程,并简述管理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时的沟通技巧。
【答案】(1)沟通就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但管理学意义上的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过程可以通过下图反映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存在着一个发送者和一个接受者,即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受方。其中沟通
的载体成为沟通渠道,编码和解码分别是沟通双方对信息进行的信号加工形式。信息在两者之间的传递是通过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①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
②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这些符号必须能够符合适当的媒体。例如,如果媒体是书面报告,符号的形式应选择文字、图表或者照片。
③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由于选择的符号种类不同,传递的方式也不同。传递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示。
④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接受者根据这些符号传递的方式,选择相对应的接受方式。
⑤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由于发送者翻译和传递能力的差异,以及接受者接受和翻译水平的不同,信息的内容和含义经常被曲解。
⑥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
⑦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地接受。
(2)管理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时的沟通技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阐明信息的日的性,信号发送者必须阐明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进行沟通的第一步必须阐明信息的目的性,并制定实现预期目的的计划。
②使用通俗易懂的编码,有效的沟通要求以信号发送者和接收者都熟悉的符号进行编码和解码,因此,管理人员(特别是参谋人员)应当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术语,因为这些术语只有各自领域里的专家才懂。
③征求别人的意见,沟通计划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相反,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如收集事实、分析信息、选用适当的媒介。例如,管理人员在把一项重要的备忘录下发到组织中去之前,不妨请同事阅读一下,当然,其内容应该同接收者的知识水平和组织氛围相适应。
④考虑接收者的需要,考虑信息接收者的需要。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无论短期或在较远的未来,人们都应该向接收者沟通有价值的信息。有时短期内影响员工的非常规措施,如果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有利的话,也比较容易被员工接受。例如,只要公司表明这一措施从长远来说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