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7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支持联盟
【答案】支持联盟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
2. 公共政策法律化
【答案】政策法律化,又称政策立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政策法律化的主体有两类:①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 ②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3. 利益整合
【答案】利益整合是指在承认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相对独立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应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利益整合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1)纵向的利益整合。主要是中央与地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利益整合。实现纵向利益整合的关键是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2)横向的利益整合。主要是各地方政治体系之间、各政策执行机关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利益整合。通过这种整合,使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国家利益三者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公共政策规避。
4.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5. 备择方案设计
【答案】备择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供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的行为。政策方案设计一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具体可以分两步走:①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②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6. 公共政策评价
【答案】公共政策评价是指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并由此决定这项政策应该是延续、调整还是终止。
7.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二、简答题
8. 简述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接受和服从政策)的缘由。
【答案】政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及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遵从和执行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策行为模式的形成。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执行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谅解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划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 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上的实质合理。
(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认为某项政策不接受比接受所受的损失要大,他们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大局或整体利益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
的,那么即使牺牲一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公共政策会触动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井抵制。
9. 简述如何实现官僚责任?
【答案】韦伯认为,科层制不仅是一个理性效率的体制,也是一个责任的体制。实现官僚责任的最好办法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专业化分工。组织强调横向的区域分工和单位分割。它的基层由负责执行日常任务的工作岗位组成,根据功能性质将这些工作岗位归类为单位。单位内的活动,直接由较高岗位的职业负责。
(2)明确的权责分配。每个层级和单位皆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各执其掌,各负其责。
(3)完备的规则和程序。管理者会致力于建立完善的措施、组织规范,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减少组织中的离异行为。组织成员的行为受精心设计的规则和程序的指引。
(4)科层节制。组织形态系层级节制的体系,依据地位高低规定人员的命令服从关系。
(5)重视文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组织的一切活动,应尽量用文字加以记录,有健全的资料处理制度。
传统的管理制度设计在维护责任方面是有其比较优势的,如能保证公共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规则和程序能起到控制的效果; 不存在含糊不清的责任归属问题; 亦能促进组织的效率。
10.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但公共部门则面临着如何将公共服务量化的问题。要精确算出“投入/产出比”并不容易,这样便无法衡量“效率”这项绩效。
(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组织之间的绩效,并不公平。另外,分散于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能台总结起来当作中央机构的绩效,不仅在技术上有其困难,在实践上也令人怀疑。
(3)如何订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政府服务不仅要关注效率、效果,也要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是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
(4)绩效管理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既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而负责订定绩效指标的人是否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