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开大学商学院906经济管理综合之《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适度控制所要体现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认识到,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首创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②也要认识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就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成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全面系统的控制不仅代价极高,而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适度的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ABC 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成

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实际卜是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上面考察过的控制程度与控制范围的问题。

2. 与其他类型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有什么特点?

【答案】在各种创新类型中,以新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是最受企业重视和欢迎的。但同时,无论在创新所需时间、失败的概率或成功的可能性预期上,还是在对企业家的挑战程度上,这种创新也是最为变化奠测,难以驾驭的。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1)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从新知识的产生到应用技

术的出现、最后到产品的市场化,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2)知识性创新的第_个特点是这类创新不是以某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虽然在这类创新的组织中首先需要依靠一种或少数儿种关键的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但在所有其他必备知识尚未出现之前,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对知识集合性的要求也是这类创新前置期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3)更具风险性。前置期较长和对相关知识的集合性要求不仅决定了企业必须在早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由于即便投入许多资源新知识也可能不会出现或难以齐全,因此与其他创新相比,以新知识为基础的创新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3. 有观点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请你从控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阐释该观点的道理。

【答案】控制作为管理职能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是管理者知晓组织目标是否实现及没有实现的原因的惟一办法。

(1)控制作用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具体的方面:

①计划。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控制活动提供了回到计划的关键联系。如果管理者小采取控制,就小知道行为是否朝着目标和计划前进,也不知道未来应采取什么行动。

②向员工授权。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员工的工作表现,这也减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③保护工作场所。管理者应当进行恰当的计划活动,保护组织的员工、设备、数据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实施支持性的计划有助于减少灾难给商业的持续运作带来的影响。

(2)控制的重要地位:

①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保障。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控制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时,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没有控制就很难保证每个计划的顺利执行,而如果各个计划都不能顺利执行,那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没有控制,计划目标就得不到保障。

②控制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手段。控制工作提供授予了权力的下属工作绩效的信息和反馈,因此管理者应该授权,同时管理者对下属的决策负有最终的责任。管理者通过授权,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来了解目标进行的状态,以此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那些重大决策,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使组织的结构也调整得非常有效。

③控制是使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在组织制定目标到目标实现这一时间段中,组织内部和周围环境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变化,如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政府的新法规的颁布实施,组织内部人员的变动等。这些不仅会阻止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要视情况的变化对目标本身进行修改。控制系统帮助管理者预测和确定这些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反应,从而使组

织能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

④控制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在某些情况下,变化的内外环境会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主管人员对现状不满,要改革、要创新、要开拓新局面。此时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定的计划,确定新的现实目标和管理控制标准,使之更先进、更合理,并且在其过程中对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进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控制对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没有控制,管理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是有道理的。

二、论述题

4. 请解释企业伦理的功利观、权力观、公平观和综合契约观。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小容乐观,复苏乏力,可能还会陷入更大的危机。公司的订单在减少,企业管理者压力很大。我们假设有四家公司,其经营者分别持上述四种伦理观点。在面对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的压力,他们分别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答案】(1)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价值观、观念和原则。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如下几种企业道德观。

①功利主义道德观。该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念有其合理的一面,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但也存在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a. 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 b. 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所以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一小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资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而大部分人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利益,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也是不道德的。

②公平观。公平观要求管理者按公平正的原则行事。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应该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这种道德观在理论上完全正确,但在实践中清况却十分复杂。

③权力观。

该观点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工作权等)的前提下做出。其积极的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权利; 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在强调个人权利时,可能会影响组织的整体利益,并演变为个人自私自利,任性放纵的无组织状态。

④社会契约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2)当面临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的情况时,持有不同道德观念的企业将会采取不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