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与写作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参

【答案】内参,就是内部参考。在我国,新闻内参特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新闻内参是一种小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目前,我们所说的“内参”通常即指新闻内参。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新闻内参的作用更接近于党和人民的“耳目”。在有关领导批示允许公开前,内参的内容必须进行严格保密。

新闻内参的采集者为国内各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其中以各党报、党刊和通讯社的采编人员为主。他们在采集到某些新闻信息后,经斟酌认为,事实本身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或巫待进行解决,需要领导同志引起重视,但不适宜进行公开报道的,则以内参的形式呈送给各级党政机关,供有关领导参考。新闻内参呈送的对象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通常,媒体会根据自身的级别来选择内参呈送的对象。

2. 道德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解释是:“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职业道德亦称行业道德。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生产劳动内部的分工而产生出现的,是随着这种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3. “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

【答案】“孩童般的眼睛”是指记者的观察应该像孩子一样,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聪明长者的眼光”是指记者要用聪明长者这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进行深刻的洞察,在纷繁的观察对象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而那些没有价值的事物,则可弃之不顾,以提高效率,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4.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党性原则的总要求和新闻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长期以来,党性原则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制

度安排,是组织原则,是纪律。党性原则包括:①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都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令法规和政府施政纲领。②党管媒体:新闻媒介主要领导的任命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重要资产的配置权、新闻宣传内容的终审权,都在党委领导机关,这是由中央文件明确规定的。③国有资本拥有对所有新闻媒体绝对的控股权。④采用行政手段来扶植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除了资金注入、税收优惠、邮发优惠等措施外,采取行政手段来确保主流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二、简答题

5. 新闻采访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案】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就是要求新闻采访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事实。(1)实事求是认识路线的核心是求真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新闻存在的基础,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求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所在,也是新闻传播的一大规律所在。作为事实与新闻报道之中介的新闻采访活动,其根本的旨趣自然也就是要求真。

①求真,首先要求记者在其采访活动中一定要真诚,要真诚地对待我们所从事的新闻事业,真诚地对待我们所要面对的、所要服务的社会公众。

②求真,还要求记者在其采访活动中要自觉地同各种各样的干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观念或行为作斗争。从我国的新闻实践看,这种干扰既有来自外部的、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记者自身的因素。自觉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我们每一个记者的天职。

(2)实事求是认识路线是对“客观主义”的扬弃

①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客观主义”早先源于美国,当时是对党派报纸的煽情主义的一种反省,以后逐步形成并确立为一种新闻理念和采访报道的行为方式。尽管西方对“客观主义”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解释,但基本点是一致的,即“新闻和意见分开”,新闻“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 记者的采访报道必须排除仟何偏见,“忠实地”记录事实,做到“不偏不倚”、“超阶级”、“超党派”。“客观主义”强调新闻与客观、与事实之间的联系,要求记者的采访报道要尊重客观,忠实于事实,这是符合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是有道理的。

②但是,“客观主义”把“客观性”作了绝对化的理解和阐释,只强调新闻与“客观”的联系,而无视、否认新闻与“主观”的联系,要求记者的采访报道没有任何倾向或意见,只能“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报道事实。这样,“客观性”便演变为“客观化”了,这种“客观主义”的绝对化的阐释,在新闻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③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就是要求记者的采访活动既要尊重客观,尊重事实,讲究“实事”,即按照认知对象的本来面目作出如实的直观的感性判断,以规定并赋予其特定的时空形式,同时. 又要以正确的立场、观念对待所要认知的事实对象,讲究“求是”。即在认识过程中,用科学的态度对感知对象加工整合,以使事实从“具象”走向科学的“抽象”。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认识并反映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肤浅地、片面地乃至荒唐地去“描绘”事实。

(3)实事求是认识路线的贯彻在于科学的认知方法论

事实的存在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其内部的多元结构的矛盾关系,又有其外部的多元环境的矛盾关系,更有其存在的原生相与人们对其多元认定的矛盾关系。贯彻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正确地认识与把握事实,势必要正确对待并处理好这此矛盾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论。具体地说,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应该坚持这样四项与事实“打交道”的基本原则:

①实证原则

a. 坚持实证原则,就是要求记者要客观地、如实地认识和把握事实;

b. 坚持实证原则,首先规定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必须有一种强烈的“求实”意识。积极地探寻事实存在的本来面目一一存在的时间、地点、具体状态、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而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歪曲,即使是逻辑推理也要有客观依据,而不允许任何主观臆想。

c. 坚持实证原则,还规定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面对访谈对象,必须有一种强烈的“求证”意识,即一定要“追根寻源”,积极探寻事实的真相所在。否则,浅尝辄止,就事论事地去认识、把握事实,势必造成新闻报道的失误. 甚至贻笑大方。

②程序原则

坚持程序原则,就是要求记者在认识的程序上一定要坚持先感性后理性,由感性到理性。 a. 先感性后理性,规定着记者认识的基点与出发点,记者的认识首先应是“实事”。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和把握事物,而不能搞“先入为主”,用主观设想的框框去硬套客观事物。

b. 由感性到理性,则规定着记者的认识途径和目标,记者的认识应注意“求是”,即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有机结合体,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的。有些现象比较明显地、透彻地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 有些现象则是比较隐蔽地或曲折地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 还有一些现象则是假象,歪曲甚至颠倒地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记者的采访如果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的感性认识上,那么,采写的新闻报道必定肤浅、一般化,弄得不好,还会被一些假象迷惑。

③动态原则

a. 坚持动态原则,就是要求记者坚持以运动的、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这是因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

b. 坚持动态原则,一方面规定着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相对”意识,即面对所要采访报道的对象,自觉认识到其所作所为的优劣、美丑是相对的。另一方面也规定着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变化”意识,即面对所要采写报道的对象。不仅要关注其过去与现状,还要着眼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用前瞻的眼光审视其现时态势,这样,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认识与评价。

④网络原则

a. 坚持网络原则,就是要求记者用系统的、联系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任何事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