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因“发热1个月余,伴双下肢疼痛8天”住院。体检:体温39℃,面色苍白,下肢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易及,心肺(-),肝肋下4cm,脾肋下未及,无关节红肿,神经系统无特殊。血常规:Hb85g/L,WBC25×109/L,N14%,L80%,PLT45×109/L。血涂片示:原始+幼稚细胞4%,直径<12μm,核圆,偶有凹陷、折叠,核质较粗,核仁1~2个、较小,胞浆少,浆偏蓝,浆内无明显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血沉50cm/h。经骨髓检查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前B细胞型。细胞遗传学检查示有48条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查发现存在EFV6-CBFA2融合基因。如经检查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经积极治疗,再次取得完全缓解。为争取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下列哪项治疗措施首选() A.采用更强烈的化疗方案。 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增加大剂量甲氨蝶呤剂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方案继续治疗。
电泳时蛋白质泳动的速率与下列哪项关系最大()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构象。 蛋白质在缓冲液中所带的电荷。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基础辅助麻醉药有哪些() 异丙嗪。 地西泮。 哌替啶。 氧化亚氮。 阿托品。
妇人转胞不得溺,证属() A.水热互结。 B.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C.肾阳不足,气化不行。 D.肾阳不足,下寒上燥。 E.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7岁女孩。因“发热1个月余,伴双下肢疼痛8天”住院。体检:体温39℃,面色苍白,下肢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易及,心肺(-),肝肋下4cm,脾肋下未及,无关节红肿,神经系统无特殊。血常规:Hb85g/L,WBC25×109/L,N14%,L80%,PLT45×109/L。血涂片示:原始+幼稚细胞4%,直径<12μm,核圆,偶有凹陷、折叠,核质较粗,核仁1~2个、较小,胞浆少,浆偏蓝,浆内无明显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血沉50cm/h。经骨髓检查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前B细胞型。细胞遗传学检查示有48条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查发现存在EFV6-CBFA2融合基因。如本例治疗顺利,维持治疗需坚持() A.2.5年。 3年。 3.5年。 4年。 5年。
急性龋又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