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877经济学原理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的实际成本
【答案】资本的实际成本是指租赁企业用经济的产出单位衡量的购买并出租一单位资本的成本。资本的实际成本取决于资本品的相对价格P k /P、实际利率r 以及折旧率。用式子表示为:资本的实际成本
2. 充分就业 。
【答案】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称为自然失业率。
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这两种失业可以迪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对失业者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其在程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彻底消除。
,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那么经济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使得需求不足型失业为零,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3. 总投资和净投资
【答案】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余下的部分,则称为净投资。净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4. 节俭悖论
【答案】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十社会来讲是恶的; 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十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二、简答题
5. 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案】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 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这些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 模型在说明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6. 引起货币需求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引起货币需求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交易动机、谨慎或预防性动机以及投机动机。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按凯恩斯的说法,个人或企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
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仅仅以现金的形式持有货币,而是进行一些有价证券的投资来获得增值收益,人们会利用利率水平或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债券价格高低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利
率越高,即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这-价格已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于是,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减少。相反,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己涨到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就要回跌,于是,他们就会抓住时机卖出有价证券,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人们因为投机动机持有的货币量是利率的反函数。
7.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二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案】总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和,它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国外支出即净出口。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对总支出的影响是不同的。
(1)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
税收是政府强制、无偿地从个人和企业手中取得的财政收入,因此税收的变动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政府通过降低税率或一次性减税的方式减少税收,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支出也会增加,对于投资者来说,减税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也促进了投资支出,社会总支出因此增加; 反之,社会总支出减少。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具有反向作用。
(2)政府购买对总支出的影响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和公共项日工程所需的支出等。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直接增加社会整体消费支出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的消费支出。可见,政府购买可以直接且正向影响总支出。
(3)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不能直接对总支出水平产生影响。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总支出因而增加; 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支出水平。可见,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正向的。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