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666教育学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己有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答案】个体已有的经验,包括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经验的丰富性对迁移产生很大的影响。

①原有经验的水平: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这些一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同时也抑制、超过了负迁移的作用,使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正迁移的量大大提高。

②原有经验的组织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否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组织的,合理组织的信息易于提取,也易于迁移。

(1)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

依据概括的原理来组织有关信息,这是保证经验结构具有组织性的首要环节。拥有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个体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性,进而产生迁移。对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对于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主要根据信息的内在深层结构进行组织,而新手主要根据信息的表面特征加以组织。

(2)经验的丰富性

组织合理的经验结构不仅表现在其抽象、概括性方面,还表现在经验的丰富性方面。具体而丰富的经验对于迁移的产生非常必要,而且正迁移往往随着练习中所提供的具体事例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除了具有概括的认知结构外,还具有大量的依据概括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

①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含义

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是指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因为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有时由于这种经验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不能被激活、应用,最终也不能产生迁移。

②原有经验可利用性的培养要求在建构经验结构时,应该强调这些经验的适用性条件,以便以后在适当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有关经验。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经验。

③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

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因为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2. 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 怎样理解接受学习的意义与特点?

【答案】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学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1)接受学习的意义

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大量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

(2)接受学习的特点

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中亦存在着意义与机械的区分。动物通过盲目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即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②接受与发现是个体获得经验的两条途径。两者都是在能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①学习内容: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己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沦材料。

②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④学习过程:是将新的符号、概念和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信息内化,融为一体而储存下来,以便日后可以再现并运用。

⑤学习的发生:它较发现学习为晚。因为学龄前儿童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适当观念,所以它不能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在入学后,知识日益丰富,同化逐渐可能,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而转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4. 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分类及其危害是什么?

【答案】(1)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社会规范的背离是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是指对社会规范、准则的偏离、违反、背叛等。由于社会规范本身具有历史性与可变性,社会规范的背离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对陈腐的旧规范的背离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标志,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积极倡导的。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的合理规范的背离,则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害的,是要防止和纠正的。

(2)社会规范背离的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社会规范背离按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三类。社会适应障碍主要是对个体自身造成心理伤害,品德不良则对他人与集体的利益造成」定的损害,而违法犯罪则是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社会适应障碍指个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所引起的; 品德不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采用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违法犯罪是指直接触犯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②社会规范背离依据背离的内部根源可以分为错误依从、错误认同与错误信奉三类。错误依从指个体与某些非正式群体与不正当的小团体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或加入这些组织后,迫于这些群体的内部压力,盲目服从或接受这些群体的不正确的规范与准则,从而做出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 错误认同指个体由于个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原因,错误地将某个不符合社会规范准则要求的人物,作为自己仰慕崇拜的偶像而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错误信奉指个体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特殊的经历,产生或接受了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或思想,甚至根深蒂圆,成为一种道德信条,从而使个体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

③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常行为,也可作为问题行为来分析。左其沛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压抑型。认为前两种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后两种属于情绪性问题行为。

④按程度不同划分为社会规范偏离、社会规范违背和社会规范抗拒三类。社会规范偏离指主体的心理或行为离开了社会规范所规定的范围,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背离; 社会规范的违背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规范本身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中度背离; 社会规范抗拒指对社会规范的抵抗和拒绝,是社会规范背离的最高、最强烈状态。

(3)社会规范背离的危害

社会规范的背离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会造成危害。

①对社会的危害:每一个社会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是依靠社会成员对